分类

 

分類: 詩歌學習(二), 詩歌

 

詩歌-詩歌學習(二)-第五篇 好詩歌所具備的條件(二)

第五篇 好詩歌所具備的條件(二)

詩歌學習(二)

(本篇信息未經講者校閱,僅供追求用)

「何等榮耀,何等福氣」

  一首好的詩歌一定是滿有靈感、經歷,也不離開真理。

  我們來看二一七首,「何等榮耀,何等福氣,真理聖靈在我心,見證救主啟示真理,光照、安慰並指引。充滿我!充滿我!願主聖靈充滿我」。這首詩歌的真理不錯,而且是聯於我們所享受主的詩歌。

  這一首就是滿有靈感,但它的靈感是比較特殊的,作者摸著了聖靈的內住,所以就發表出這樣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因為是說到靈,所以是滿了經歷,同時也沒有離開真理。藉著作者的靈感把我們帶到滿有靈的感覺裡。第二節,「願主所說在我證實,生命聖靈將我釋,使我脫離罪律轄制,脫離死亡的權勢」這就是作者的一個靈感,你現在需要藉著這首詩歌也進到他那個感覺裡去。

  這首詩歌不能大聲叫喊著唱。認真說,我們呼求主來充滿,都不是那麼必要的,因為聖靈的充滿,通常都是從裡面累積出來的。我享受靈,享受靈,享受靈,享受到一個地步,從我身上有一種的湧流,那就叫做充滿。因著我們得不著充滿,就拼命喊「充滿我」,那其實叫作澆灌。我們需要的是聖靈的充滿,而不是澆灌。

  第三節寫得非常好,非常有詩意,「我如困鹿溪水,深願聖靈解我渴」,這完全是一個靈感的東西,「叫我嘗到豐滿滋味」,實在寫得好,不是叫我嘗到主,而是叫我嘗到主的豐滿。最後說到,「流出活水的江河」,這裡不大完美,作者好像很注意內住的生命,又不能忘記為主作工;又想滿了享受,又願意這個享受成為祝福。

  跟隨主,會享受主,要超過為主作工,也就是說,能不能為主作工是次要的,能不能享受主是主要的。有沒有主耶穌是第一,有了主耶穌,能為主作一點,那也不錯。你能帶一個人得救,你能幫助一個人愛主,這是神喜悅的,但這應該是我們身上自然產生的。

  第四節就很深,「願我自己被置於死地,使我充滿主聖靈;願我全人歸主管理,使我變成主榮形」。願意主叫我死,叫主的靈來充滿我,讓我這個人被主管理,使我長成、活出、見證主的榮形。

進入詩人的感覺

  一首好的詩歌,我們唱的時候會得感動,也就是在唱詩的時候能與作者一致,詩人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感覺。

  昨天我們唱二一○首,「一呼一吸都在於你,求你由我來顯明。我是呼出我的愁苦,呼出我罪污;我是吸入,一直吸入,你所有的豐富」。我就感覺到詩歌和我們是一了。換句話說,宣信有一個感覺,你受詩歌靈感的吸引,願意一呼一吸都在於主,願意活出這樣一個生活,願意活在靈感所發表的實際裡。

  宣信所寫的這首詩歌裡有一個靈感,靈感裡有一些經歷,有一些真理。這首詩歌寫得好,所以你唱的時候不覺得在研讀一個真理,也不覺得在追求一個經歷,這些靈感把你這個人吸引到裡面去了。就好像父母有了兒女,兒女是父母的靈感,所以父母的眼睛是不離開兒女的。別人看就是個小不點,父母是越看越可愛,越看越美麗,越看越受吸引。他看的時候就有靈感,在這個靈感裡,他看出他的將來,看出他的健康,看出這個孩子是父母的安慰,看出這個孩子是父母的祝福。

  這和好的詩歌原則是很近的,一首好的詩歌有實際,因為靈感帶進實際,在過程中有真理,有經歷。當你唱好的詩歌,你能感覺作者的靈感成為你的靈感,那些經歷、那些真理也都成為你的享受,唱完之後,你就覺得很有那一種的實際。

與詩人的經歷合拍

  一首好的詩歌,也能叫我們與詩人的經歷有羨慕、有合拍。

  這一首「主,求你向我吹聖靈,教我如何吸入你」,就和「何等榮耀,何等福氣」的格調不太一樣,前者就實際多了,只要你有一點的心來唱,就是你在各種的限制裡,也不叫你感覺和詩歌有距離。我一唱,「主,求你向我吹聖靈,教我如何吸入你,助我向你胸懷一傾,我的犯罪與自己」,就願意浸泡到主的裡面。

  副歌說,「我是呼出我的愁苦,呼出我的罪污;我是吸入,一直吸入,你所有豐富」。這首詩就很容易把你帶到詩歌的實際裡。事實上,宣信的詩歌容易唱的不多,他的詩歌非常的高,又滿有真理,不是那麼容易享受的。但這一首很特別,它非常容易叫人摸著,叫人有一種的羨慕,使我們與作詩的人的經歷有羨慕,有合拍,願意經歷作詩的人所經歷的,願意在這些經歷中受激勵,得站立,得穩固。

「你若不壓橄欖成渣」

  詩歌四五八首應該是倪弟兄寫的。倪弟兄的詩很多都是古聖的靈感,譬如說最有名的「讓我愛」,就是第三、四世紀的聖法蘭西斯所寫的。早期的聖徒因為對教會的事不是那麼認識,所以他們很注意和主之間的關係,聖法蘭西斯寫了這麼一首詩,給倪弟兄整理出來,變成我們今天所唱的,「讓我愛而不受感戴」。我相信這首「你若不壓橄欖成渣」,也是由倪弟兄根據古聖的詩或是靈感的話所寫出來的。

  第一節,「你若不壓橄欖成渣,牠就不能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醡,牠就不能變成酒;你若不煉哪噠成膏,牠就不流芬芳;主,我這人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這裡有一個人問一個問題,「主啊,我是愛你的,我這個愛你的人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讓你在我裡面工作?」

  副歌說,「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這首詩歌不好唱,因為在西方這樣的社會裡沒有什麼打擊,或者說很少打擊,這個社會永遠給你一條路,叫你一切都很順利。所以應該是「每次的順利,都是真打擊」,搞得你沒有辦法跟隨主,打你到一個地步,連愛主都不可能。

  一個從小沒有經過挫折的人,不知道什麼叫作挫折,這個人沒有承受這樣打擊的能力,他好像活在夢裡,等到真正跟隨主才發覺,哎呀,教會裡竟有這麼多的事,跟隨主是這麼不簡單!一個受不了打擊的人在主手裡是沒有什麼功用的。

  這就是為什麼二十世紀的美國人很難出屬靈人,因為他們的個性裡少了個東西,這種個性很難讓主來使用。主若來打擊,我們也要有實在的個性才有果效,否則就是打擊也沒有用。「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如果你收去的東西,你自己來代替。」

「是否當我下倒之時,才能識愛的心?」

  第二節,「你是否要鼓我心絃,發出你的音樂?是否要使音樂甘甜,須有你愛來苦虐?」這個發表非常的有詩意,不是詩人就不太懂,一個粗糙的人是不懂何為心絃的。你要是會唱這樣的詩歌,你就會屬靈;你的屬靈是和你的詩歌連起來的。你要願意說:「主啊!願你的愛來苦虐我;因為你愛我,你來苦虐我。」

  「是否當我下倒之時,才能識愛的心?」什麼叫作下倒?就是垮了,我不能用力,我不再用力,我不再憑自己,我不再對自己有把握,這時候我這個人就讓主來作工了。是否當我這個人這樣下倒的時候,我才能認識什麼叫作主愛我?

  我們有辦法的時候,主很難有辦法;我們沒有辦法了,主的方法多的是,主的路多的是。我們的難處是無論做什麼,都靠自己有辦法,所以很難成長。弟兄們,若是你把主給我們的產業,主給我們的豐富當成一條路,你就倒不下來了,你會覺得,「我有了,我能了,我知道了,我會講了」。這樣不僅你不會倒,你還變成棒子,帶著刺到處打人。

  第三節,「主,我慚愧,因我感覺總是保留自己。」我要問你,你這一生到底覺得慚愧沒有?還是我們給自己作個鋼城,用鋼把自己圍起來,誰也不能碰我們?「雖我也曾受你雕削,我卻感覺受強逼!」叫我奉獻,我不願意;叫我不奉獻,我很為難,所以總是感覺受強逼。

  「主,你能否照你喜樂,沒有顧忌去行?」我在這兒,主啊,你要怎麼待我,你要怎麼製作我,你要怎麼在我身上有工作,求你照著你的喜樂,沒有顧忌去行。「不顧我的感覺如何,只是要求你歡欣」,你們敢不敢唱這句話?不管我是什麼感覺,主,你喜樂就好,只要你能歡欣,我就覺得滿足了。

「如果你我所有喜樂不能完全相同」

  第四節,「如果你我所有喜樂不能完全相同」,這是寫得太客氣了,我們唱的時候,要改成「我知」,「我知你我所有苦樂,不是完全相同」。凡是你喜歡的,主都很討厭;凡是你討厭的,主都很喜歡。主愛的你不愛,主不愛的你愛;你的苦不是神的苦,你的樂不是神的樂。

  你去上班,主很討厭;要你辭職,你不願意。你們要領會我的話,我不是要你們都辭職,辭不辭職是主的帶領。只要你的心擺得對,主若是帶領你,你就跟隨,不要在乎別人。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可怕的,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是損失,我就是這樣跟隨主。

  「要你喜樂,需我負軛,我就願意多苦痛。」這個寫詩的人有很高的領域,他說:「主啊,如果你和我所有的苦樂不能完全相同,我願意付代價。」換句話說,我不願意為著受苦而受苦,我要為著主的喜樂而受苦。這個功課不簡單。

  你知道主沒有意思叫我們受苦,主所在意的是祂的喜悅。如果今天你受一點苦,祂並沒有喜樂,那就不是出代價。不是你受苦的問題,是主喜悅的問題。這首詩歌的意境寫得高,就是在這個地方。不要單是有一個心志 ── 我要為主受苦,我要去殉道,我要下監牢,你還要問主,到底主喜樂不喜樂?不是死不死的問題,不是關不關的問題,是主喜樂不喜樂的問題。不是我出了什麼代價的問題,是我這樣出代價,主有沒有滿足的問題。這樣的經歷就很深了。

「我就願意多苦痛」

  「要你喜樂,須我負軛,我就願意多苦痛。」不是為著苦痛,苦痛是為著叫主喜樂。有的弟兄受苦受了一輩子,主也沒有快樂;有的弟兄沒有受什麼苦,主很快樂。事實上,我告訴你,很難有人不苦的。沒有進大學,想進去;進了大學,嫌教授不好;教授好了,嫌他分數給的不高;分數給的高了,嫌別的教授不好。人永遠不快樂。

  單身的女孩想結婚,有個家就好了;結婚以後,覺得丈夫不夠有錢;丈夫有錢了,也非常愛她,就覺得佣人不聽話,因為沒有人活著是不苦的。沒有錢買衣服,羨慕買衣服;買了衣服,嫌它不合身;合身以後,覺得不舒暢;舒暢以後,嫌它不入流;入流以後,又覺得不能穿著去聚會。人活著想要不苦,恐怕沒有可能。

  人活著就是苦,因為人喜歡可憐自己,很少有人是有衣有食就知足,就喜喜樂樂的活在主面前。人多半都是,「主啊,求你給我這個,求你給我這個」。很少人說:「主啊,謝謝你已經給我這個,已經給我那個。」

  我們剛出國的時候,都心想只要身上能有一點錢就好了。有了一點錢了,就想我的錢能自由的花就好了。錢多一點,可以自由的花了,就怪餐廳這麼難吃,服裝店這麼難看,汽車作得這麼差。車子要不老拋錨,就是經不起撞,買一台又結實,又不拋錨的,又覺得很難看。人很奇怪,很多人的苦,認真說不是神給的,是人自己找的。

  不知道為什麼,人這麼願意可憐自己,永遠不會告訴主,主,我謝謝你。所以聖經才有這樣的話,「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8)你要告訴主,主,謝謝你,給我這麼一個家;主,謝謝你,給我這麼一個妻子;主啊,謝謝你,給我這麼一個丈夫;主啊,謝謝你,給我這麼一個居住的地方;主啊,給我這些兒女;主啊,謝謝你,叫我無憂無慮,叫我沒有經濟的壓力。如果有經濟的壓力,就謝謝主,叫我又有機會經歷神蹟。

  你要注意,這裡所說的不是苦難,因為苦難是一定有的。人活著就是有苦難,即或沒有苦難,人也給自己找苦難,沒有事幹就給自己作一些苦難的牆。這裡說,「要你喜樂,須我負軛,我就願意多苦痛」。這個苦痛不是為著苦痛的,這個苦痛是為著叫主喜樂的。

  如果你這個觀念改變了,你的基督徒生活就會完全改變。今天你基督徒的生活為什麼過得這麼可憐,就是因為你很少對主感激,你的愛都花在愛自己上面了。因為你愛自己,所以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個不順眼,那個不順眼,這個不能叫你滿足,那個也不能叫你滿足。

  「主,我全心要你所要,不惜任何代價。」這個詩歌就高在這裡,我只要你所要的,任何代價我都肯付。「你若喜悅,並得榮耀,我背任何十字架。」這裡沒有自憐,一般受苦裡面都有自憐,求主作我的安慰,求主作我的扶持。但是這裡沒有,他說:「主啊,我什麼代價都願意出,如果你喜悅了,得榮耀了,我什麼十架都願意背。」

「我要讚美,再要讚美」

  最後一節,「我要讚美,再要讚美,讚美何等甘甜;雖我邊讚美邊流淚,甘甜比前更加添;能有什麼比你更好?比你喜悅可寶?主,我只有一個禱告:你能加增,我減少」。這首詩歌裡有一個高尚、高品的情操。這個情操高到一個地步,這個人好像只有主了。他懂得,如果只要有主,我這個人就需要經過一些經歷;這樣的經歷不是完全為著受苦,不是為著要受一些損失,而是在這些經歷裡,也許是受苦,也許是受剝奪,也許是損失,結果叫我更深的得著這一位主。

  這一首詩歌從外面看是一首十字架的詩,歸類是十字架的道路 ── 藉損受益,這個益處就是基督自己。它裡面實在是有靈感,把我們帶到靈的感覺裡,叫我們感動;唱的時候,叫我們與寫詩的人 ── 就是倪弟兄能夠一致。我們受這個靈感的吸引,願意成為這樣的人,願意有這樣的生活,願意活在這個靈感所發生的實際裡,叫我們與作詩的人的經歷有羨慕,有合拍。雖然今天我們還構不上,但是求主憐憫,叫我們也能進到這樣的實際裡,願意經歷作詩的人所經歷的,在這些經歷中受激勵,得站立,得穩固。你要學著喜歡這樣的詩,你若喜歡這類的詩,你屬靈的成長就會長得好。(韜)

(2001/9/19am 多倫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