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報-2008卷七-2008第二期- 神啊!你的院宇…… 8-觀看盾牌

觀看盾牌

─ 盾牌裡面是基督的面,是我們跟隨主的實質 ─

神啊!你的院宇…… 8

(本篇信息未經講者校閱,僅供追求用)

  現在,我們來到第三段。這一段說到生活。生活把一切都實化了。詩篇八十四篇九節,「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這一節聖經叫人難懂。第一,這裡怎麼有一個盾牌?難道詩人又遭遇什麼麻煩了嗎?若是有惡人攻擊他、野獸環繞他,他需要神作他的盾牌,那是合理的;但現在主的居所何等可愛,他為什麼要盾牌呢?第二,詩人用「觀看」、「垂顧」,為什麼這兩個動詞放在一起呢?第三,怎麼突然來了一位受膏者,還有受膏者的面?似乎一切都變得複雜了。

求神觀看盾牌 ── 基督

  在希伯來原文,這裡的「觀看」和第七節的「朝見」是同一個字。朝見神,就是給神看一看。給神看一看,就是我們的一生。我們所有經歷的終結,就是來給祂看一看。即使我們流淚,這眼淚也要讓神看一看 ── 有的眼淚是為自己流的,不能說它沒有價值,但神也要來看一看。神會問:「你有沒有為我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靈魂得救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教會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神的權益流過眼淚?」神看這樣的流淚的確好。

  可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經看。我們雖經巴迦谷,又產生香氣、又力上加力;但結語是什麼呢?不經看。有譯本把第9節的「觀看」移到上半句去,變成「觀看盾牌」。「神啊,求你觀看你的盾牌;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不是看我們,是看神的盾牌。基督就是這盾牌!前面說,我們要到錫安給神看一看;現在就說,主啊,求你觀看你的盾牌!

盾牌也是我們身上基督的構成

  這個盾牌有兩面:有外面和裡面(製作)的講究。從外面看,這盾牌乃是基督。基督是神的義、是我們見神的把握;但從製作一面來看,這盾牌乃是我們 ── 我們被製作、被構成盾牌。我們要說:「主啊,願意基督在我身上的構成,叫我產生一個盾牌的情形,使我也可以成為教會的保護。」所以,這盾牌也是我們。

  主耶穌曾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七24~26)我們會想:主叫風雨不要來不就沒事了嗎?主不是保守祂的教會嗎?但這裡神說:「我願意告訴你,從七十三到八十三篇,撒但用一切的方法來摧殘教會;但我巴望你能作一面盾牌,你能保護教會!」一面來說,基督是神的盾牌,也是我們的盾牌;一面來說,基督在我們身上有構成,叫我們成了教會的盾牌!當神來看的時候,是基督成了我們的盾牌;而基督在我們身上所構成的,也叫我們成為教會的盾牌。哦,神啊,求你觀看我們的盾牌!

盾牌裡面是基督的面

  然後詩人下一句說,「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另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的盾牌不經敲 ── 裡面是空的。只有外觀,沒有內涵。所以,詩人有一個很厲害的禱告,「神啊,求你仔細看。不是看外面,是看裡面;外面看是盾牌,裡面看乃是受膏者的面!」

  神看我們時,祂的表情可能不多;神看那受膏者時,臉上的表情就多了。所以,詩人說「垂顧」。垂顧就是有目的的觀看,而且越看越喜樂、越看越產生顧念。如果主有憐憫,我們的盾牌若有一點構成,我們就能說:「主啊,看哪!在你的憐憫裡,你在我身上的工作成了一個盾牌、祝福了你的教會。但是,你對我不能看得太仔細呀!因為能經得起細看的,必須是基督自己啊!」所以詩人說,「你要垂顧你的基督啊!」

哦,基督的面光!

  真實的內涵是神的受膏者基督,而我們一生奉獻和行走的實質,卻是基督的面。教會生活不能只有基督之名、沒有基督之實。什麼是基督之實呢?就是基督的面!聖殿中的一切,都是基督;但我們經歷一切的結果,卻是基督的面。譬如交筆友。兩人彼此通信,到後來一定會要見面 ── 不見面是白搭。我們和主不斷地「通信」,藉著一頓頓愛筵、一次次郊遊、一場場聚會「通信」;通得非常好,可是見不到基督的面,我們還是不能認識基督。

  只有當這個「面」來了,我們才真正認識基督。舉例說,有人說到一位弟兄,又高又帥、又有口才恩賜,人又忠厚能幹。但無論人怎麼說,你可能都不懂。直到有一天,他來了,站在你面前,你一看,就懂了。這就是他的「面」來了。弟兄啊,我們不能只有理論的基督。我們不能只說基督、道基督、研究基督、傳述基督,卻沒有活的基督。基督的面,一定要成為我們主觀的享受。當基督這樣給我們經歷時,祂的面光就出來了。哦,這個面光乃是我們的力量、我們的祝福、我們行走的方向!(韜)

眾人都找你

  當彼得和同伴對主說:「眾人都找你。」這是眾人的眼光,這是一致的請求,這是何等的好機會。然而主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這又是何等堅決的表示。祂如此的表示,不是由於固執、不是因為懶惰、不是傲慢自大,乃是在天未亮的時候,就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便堅定了祂工作的行程(可一35~38)。

── 摘自《李淵如著述全集》,拾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