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報-2006卷五-2006第六期- 不可不唱的歌-進入幔內

進入幔內

-Freda Hanbury Allen-

不可不唱的歌

一、進入幔內,願這福氣你有分:到主隱密處,在祂蔭下住;
  進入幔內,與主相交情高深,得嘗祂愛甜,得享祂恩篤。

二、進入幔內,就能進入聖中聖,瞻仰主榮面,欣賞祂榮美;
  進入幔內,才能變成主榮形,彰顯祂美麗,返照祂光輝。

三、進入幔內,讓主甜美將你薰,使你到幔外放出祂香氣;
  進入幔內,讓主喜樂將你浸,使你在地上通行祂美意。

四、進入幔內,在主裡面錨拋定,你就能勝過地上的翻騰;
  進入幔內,與主聯合成一靈,你就能活出天上的生命。

英文詩歌642首,中文見《生命之歌》第100首

【作者簡介】

  芙瑞達亞蓮女士(Freda Hanbury Allen,生日不詳)是賓路易師母的屬靈同伴,有一次賓路易師母生日時,她特別根據《詩篇》第四篇第三節為師母寫下一首詩,<分別>,「『分別』不再根留地上,從此不戀棧。『分別』作一虛空瓦器,軟弱又殘缺;然而寶貝藏在其裡,基督作一切。」她非常擅長用聖經裡的一句話,將它發揮成為一首詩,而不給人有詞句堆砌的感覺。

【寫作背景】

  亞蓮女士的詩歌是典型的受開西大會(註)的影響所產生出來的,這首<進入幔內>是她的詩作中最好的一首。

【詩歌信息】

  這是一首與主交通的詩歌。

   第一節:
   進入幔內,願這福氣你有分:
   到主隱密處,在祂蔭下住;
   進入幔內,與主相交情高深,
   得嘗祂愛甜,得享祂恩篤。

  這裡沒有一句話是在說教,完全是一個靈感的發表。

進入幔內,讓主甜美將你薰

   第二節:
   進入幔內,就能進入聖中聖,
   瞻仰主榮面,欣賞祂榮美;

  你如果進入幔內,單單地與主有交通的時候,你就是進入聖中之聖。幔內也叫作至聖所,就是神和人相會說話的地方。進入幔內,你就摸著聖中之聖,你也摸著人中之人。下一句:

   進入幔內,才能變成主榮形,
   彰顯祂美麗,返照祂光輝。

  這裡使我們想起摩西,摩西和神在一起四十天,他的臉上因此就發出一種榮光來(出三四29)。

   第三節寫得太好了:
   進入幔內,讓主甜美將你薰,
   使你到幔外放出祂香氣;

  不知道弟兄姊妹有沒有給主薰過?恐怕很少。我們都是「進入幔內,與主辦公何甘甜,辦完工後就下班回家看電視;」但這裡說,你和主禱告的時候,你就摸著主、享受主到一個地步,讓主的甜美像香氣一樣來薰你這個人。你要注意,這裡不是你作多少工的問題,乃是你被主薰多少的問題!你這一生來跟隨主,乃是要不斷的讓主在你身上來作「薰」的工作,直到你這個人成為馨香之氣,成為眾人的祝福。下一句:

   進入幔內,讓主喜樂將你浸,
   使你在地上通行祂美意。

  進入幔內,叫你這個人浸透在主的喜樂裡,也使你在地上通行祂的美意。

進入幔內,在主裡面錨拋定

   最後一節:
   進入幔內,在主裡面錨拋定,
   你就能勝過地上的翻騰;

  弟兄姊妹,你在世上有各種各樣的經歷,有各種各樣的為難,有各種各樣的煎熬,也有各種各樣的試煉,你這個人好像不斷的在驚濤駭浪的裡面;而這裡說,進入幔內,在主裡面錨拋定,「你就能勝過地上的翻騰;」哦,這幾句話對信徒們的幫助太大了!地上的翻騰是不會改的,而且是永遠不會改的。事實上,地上翻騰得越厲害,對你的好處就越多。你不要活了一輩子,都是平平順順的,沒有遭遇任何的翻騰;你也不要作一個精明的人,翻騰還沒有來,就把自己的船藏起來,想要逃避這一切的艱難。你要注意,地上的翻騰會一直存在,但是你在主裡面的錨可以拋定!同一節下一句:

   進入幔內,與主聯合成一靈,
   你就能活出天上的生命。

  哦,我們真是要羨慕能有這一節所描述的那既超越又屬天的情形。這實在是一首滿有感覺的詩歌,它能把你帶到主的同在裡去。

  弟兄姊妹,唱這樣的詩歌,給你有一種說不出的甘甜和安息,叫你覺得非常的甜美,也叫你這個人非常的安息。這一首詩歌實在說出一個跟隨主的人在主面前一個健康的經歷。像「進入幔內,讓主甜美將你薰,使你到幔外放出他香氣」這樣的發表,話語雖然簡單,裡面的涵意和經歷卻一點也不平凡。這都是一個跟隨主的人,在他的生活和服事裡應該摸著的感覺。

註:開西大會
十九世紀下半葉,神在英國興起一個特別的聚會,叫作「開西大會」。開西(Keswick),位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交界的一個城鎮。從一八七五年開始,每年7月在這裡有一個特別的大聚會,目的是藉這個特會使更多的信徒奉獻給主,追求靈命的更深入,生命的更長進。第一次大會的座右銘是「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加三28),從此這個座右銘就定了大會今後的方向,不分宗派向基督的身體完全敞開,也因為這樣,整個身體的豐富也就自然的流向大會。受邀參加大會的講員都是一時之選,也都是神特別使用的僕人。

── 選錄自《你不可不唱的歌》書稿‧2006年底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