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報-2004卷三-2004第十二期- 歷史-威廉克理 4-去神要他去的地方

去神要他去的地方

─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4

教會歷史

家庭生活

  長久以來,克理的妻子桃樂絲因著精神方面的疾病,多半的時間都必須待在房間內,克理為著她的病十分受苦,但是他仍溫柔的看顧她。桃樂斯於1807年去世,之後克理娶了丹麥貴族夏洛特女士為妻。起頭他的同工們因著夏洛特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都不贊成這樁婚事。然而結婚之後,夏洛特給了克理極大的幫助,她將她的房子捐給宣教中心,以財物支持一間印度女子學校,她也在翻譯工作上有很多的貢獻。他們共同度過了十二年幸福的婚姻生活,直到她因病去世為止。

  克理的大兒子菲力士很有語言天份,同時他也學醫。後來他到了緬甸,成為一位宣教醫生。他也是一位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和緬甸語的學者。他的父親在宣道工作上給他一些健康的勸告:

  「要在財務上謹慎,這世上宣教工作的奉獻是很少的。要和弟兄彼此相愛,宣揚永不敗落之十字架的話語,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迫切。不要輕視一個緬甸人的勸勉,對於你所見的一切都要做記錄。在人當中要溫柔和藹,要同等對待他們,與他們親切的相處,不要在仰光的宣教之家顯出任何歐洲人的驕傲和優越感。」(Miller, p.107).

  另一個兒子賈貝茲在加爾各答完成學業後,成為一位成功的律師,後來他決定放棄工作,加入宣教的行列。他的第三個兒子約拿單,後來成為在加爾各答最高法院的律師。

患難和試煉

  克理的一生勞苦,並且飽經患難。他生過幾場大病,1809年他病得幾乎死去。1812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印刷廠,不光是紙張、油墨、各種語言的印刷資料和草稿,連克理的文法書和辭典都燒光了,包括克理的梵語辭典也遭摧毀。雖然因著一些關心這事的人擺上奉獻,彌補了財務上的損失,但是多年來的勞苦和翻譯工作必須重新開始。他也遭受到謠言和同工的攻擊,一位同工因著不滿塞蘭坡宣教中心,回英國後開始散佈謠言,關於他財務狀況的不實謠言四處流傳,因此克理必須為著同工們來辯護。還有一些來到印度宣教中心的同工們,因著無法和他們一起過共同的生活,就在加爾各答開始自己的工作。

  長久以來,克理和那些在英國和他一起設立傳道會的弟兄們有甜美的同工關係,然而因著這些人的去世,接替他們的新委員沒有同樣的看見,在英國的傳道會就變成像是一種生意的組織,他們以「總部」的心態想要控制宣教中心一切的事宜。從一開始,宣教中心就是以自給自足的原則來運作。克理回信給他們,表達了他的憂傷,也說出他對起初目標的堅持。

  「我很少在這樣難過的心境下寫信。我們願意為你們死為你們活,但我是作為你們的弟兄,不是你們的奴僕。我請求你們,不要試圖用權力來壓迫我們,我們是絕不屈服的……。宣教中心的產業屬於傳道會,我們已使這個傳道會成為這裡的祝福。但是如果你們仍舊堅持所提的方案,我們就算再捨不得,也會將此處騰空,再去購買另一處產業,把這個產業交給神而不交給傳道會,叫我們在新的地方可以繼續工作,除了神和神的話之外,不受任何人的控制。……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可以支配我們勞苦所得的經費,我們為著神的緣故,把一切擺上,盼望能夠這樣忠心至死。我們所得的基金是為著神的,但是一向沒有與傳道會的基金混合,受其他人的支配。我們是你們的弟兄,不是你們雇來的僕人……。富勒先生生前從沒有這樣的想法,我希望傳道會能夠放下所有不合適的干預方式,這種的控制是我們一刻也不會容讓的。」(Miller pp.129~130)克理所面臨的這個難題,一直到1830年才得到解決。

  克理本人的患難並沒有結束在這裡。1820年他的第二任妻子去世,他忍受了極大的憂傷。她對克理而言,是個不可多得的伴侶和幫助,特別是在翻譯的工作上。兩年之後,佩耳,第一個信主的當地同工,因著霍亂去世了。他的大兒子菲力士因著妻子和孩子的溺斃而精神崩潰,痊癒後,卻於三十七歲的盛年就去世了。1823年管理所有印刷事宜的同工華德也死於霍亂。對於當地的信徒而言,華德是個好牧人,也是塞蘭坡最好的傳道人。之後塞蘭坡附近的地區因著洪水被毀,克理又做了許多額外的工作來供應當地的需要。

  克理所面臨的難處接踵而至。從1830年到1833年,加爾各答許多工廠倒閉,引起許多人破產,並且影響了所有當地的人。克理也因著加爾各答大學的財務困難,失去了工作三十年的教職,影響了許多依靠這份薪水支持的宣教站。更糟的是,孟加拉又遭到颱風侵襲的損失。最後,克理終於得到英國的支援。

克理的工作理念

  克理工作的方向,主要基於三個理念。

  第一是用當地人的語言傳福音。他到印度之前,就開始學習當地的語言為著傳揚福音。他也深信最好是由當地人來傳福音給自己的同胞,因為他們更能夠了解當地的人。

  第二,克理致力於將聖經譯為印度及其鄰近國家的各種語言,在克理去世之前,已經有四十種語言的完整或部份譯本。克理也不斷的更新他繙譯的版本,孟加拉語新約聖經已經到了八版,舊約則到了第五版。他個人翻譯了七種語言的新舊約聖經,以及二十一種語言的新約聖經。他還參與了中文及阿富汗語聖經的翻譯。

  他勞苦的第三方面是在當地的教育上。他急切的要將印度人由貧窮、迷信、拜鬼、獻活人祭、焚燒寡婦和痲瘋病人這樣的生活中拯救出來,他認為藉著教育以及提供當地語言的聖經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克理盼望為著主得著年輕人,他也看見需要建立一個訓練中心,為著當地渴慕服事主的人。最後經由塞蘭坡那裡同工的幫助,一所大專於1818年設立了,1827年丹麥國王給了他們特許權狀。這所學校向著各個國籍的人,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開放的,至終對於印度的社會及宗教改革有很大的助益。克理個人對於植物學的興趣,幫助了植物和農業學系的建立,他們的研究工作日後改善了印度的耕種方式,正好彌補當地人口增加的糧食需求。

結 語

  克理的一生是無私奉獻和勞苦工作的榜樣。他殷勤的工作,終生沒有休假也沒有回到英國。他過著儉樸的生活,將大部分的收入給宣教中心或是同工之用。美國的布朗大學贈與他榮譽博士學位。就連他個人在植物方面的嗜好,也幫助建立了農業學院,改善了許多印度人的生活。克理臨終之時,一位繼續他在印度工作的杜夫(Alexander Duff)來看他,克理對他說:「杜夫先生,從前你不斷的說到克理博士如何如何,我走了之後,你不要再題到克理博士,你要說到克理博士的救主。」對於自己的墓誌銘,克理說應當寫著:

威廉克理
生於1761年8月17日,死時是一個可憐、
貧窮、
無助的蟲,安息在神慈愛的膀臂中。

  克理於1834年六月九日息了他一生的勞苦,享年七十二歲。他為著別人而活,也為著後人鋪路。他為著印度的宣教中心訓練了許多年輕人,他所編輯的辭典和語法書為日後的聖經翻譯立了很好的根基。談到他一生的勞苦時,他說:「我真喜樂,主使我能在「將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與外邦人」的事上有份。我不願以英國所有的公會來交換我的地位,即使我很尊敬他們;我也不願用世上所有的財富來交換這個地位。我只願在堅立主基督在印度的教會上有份,對我而言,這就是最大的賞賜和最高的榮耀。」(Miller p.152)

── Del Martin

參考書籍

  1. Carey, William. 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 www.thebaptistpage.com.
  2. Miller, Basil. William Carey:The Father of Modern Missions. Minneapolis, MN: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52.
  3. Myers, John Brown. William Carey the Shoemaker who became “”The Father and Founder of Modern Missions.”” London: S. W. Partridge & Co., 1890.
  4. Smith, George. Life of William Carey, Shoemaker and Missionary. http://www.ccel.org/s/smith_geo/carey/carey.htm, First Edition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