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篇 聖化 ── 蒙恩者一生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的過程(一) ── 羅馬書鳥瞰(二十七)
(本篇信息未經講者校閱,僅供追求用) 補充的話 聖經說到恩賜,基本上使用四個希臘字:dorea,是生命的恩賜;dorema,是生命恩賜的成長;charisma,是生命恩賜的運行;doma,是生命恩賜的構成。我一得救,我就有了 dorea,隨著我生命的成長,它就長成一個 dorema。dorema 在我身上開始有功用,產生運行,就變成 charisma。charisma 老練了,完全構成我這個人了,我就成為一個 doma。 按照各人的才幹分給恩賜 Talent,就是天賦,是你出生就有的。dorea,是你得救以後才有的。但 talent 和 dorea 是很相配的。一個有為主說話恩賜的人,一般來說,口才都很好。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十五節也說,主人是「按照各人的才幹」,來分給不同的恩賜,也就是照著個人的 telent,給他一個 dorea。 神所要的是 doma 但是,dorea 是指著生命的恩賜說的,而不是指著生命恩賜的顯明。dorea 可以發展出各種的 charisma,至終構成不同的 doma,但這些都是一個 dorea 長出來的。dorea 就是生命的恩賜,只有一個,這個 dorea 在我們裡面長,成長出不同的運行運作,就是各種的 charisma,至終成構成不同的 doma。 我先有了生命,然後生命就開始成長,長出一個 charisma,最後構成一個 doma。使徒、申言者都是 doma。使徒不再僅僅是生命的事,也不再僅僅是成長的事,也不再僅僅是運行的事。使徒這個人就是他所是的,他是個使徒,就是個使徒,而不僅僅是在做使徒的事。 長成 doma,最高的恩賜 所以最高的恩賜,就是在以弗所書四章十一節,「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這四種的恩賜都是 doma,都是從 dorea 長出來的。在羅馬書五章十五、十六節所強調的,就是這一個長的過程,就是從 charisma 到 charisma,中間講到兩個白白的恩賜,一個是 dorea,生命的恩賜,另一個是 dorema,生命恩賜的成長。 我得救了,沒有問題,但是我裡面的恩賜需要長,長出一種的運行來,這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叫人受限制的。 譬如說,當我生命的恩賜非常強烈的時候,我就拒絕讓它再往前長成 doma,因為我只要一開口,大家就覺得滿足了,我就沉醉在自己的 dorea 裡,就不能讓 dorea 長成 dorema。也有的人 dorema 長得非常好,但 charisma 卻不夠,他裡面的豐富、真理、認識、看見和他的運作不成正比。也有的人 charisma 可能遠超過他的 dorema,他什麼都能做,但卻沒有什麼 dorema,所以活不久。 基督的身體需要 doma 所以,羅馬書講到聖化的時候,他所注意的是內住生命的成長。他用不同的希臘字來講恩賜。恩賜是從 charisma 到 charisma,中間還需要有 dorea,並要長出 dorema,至終成為 charisma。但是縱使你有了 charisma,那還是對在羅馬教會的聖徒說的。說到基督身體的建造,我們還要有doma。 今天我們缺少什麼?缺少 doma。我們有很多的 charisma,各種的運作都有,但是缺少 doma。今天,在我們中間,使徒在哪裡?申言者在哪裡?教師又在哪裡?我們也沒有傳福音者,都是兼差的,為什麼?因為缺少 doma。 一說到 doma,我們好像突然都被暴露在光底下。我們的 dorea 很強,我們的 dorema 也不錯,我們的 charisma 是真厲害,到處都有人會講道、開特會。但是你要注意,神至終所要的,不僅是 charisma,更是 doma,就是那些有職分、被構成的恩賜來成為教會的祝福。 聖化 ── 蒙恩者一生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的過程 聖化,就是一個蒙恩者,在基督的生命裡得救的過程。羅馬書四章二十五節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我們的稱義。」這話不是我們天然的人所能領會的。人天然的領會是,耶穌被交給人,是為著我們的稱義;復活是為著我們的聖化。在人天然的感覺裡,是耶穌的死叫我們得稱義,是耶穌的復活叫我們能聖化。但是,聖經卻說主耶穌的死,是為著我們的過犯,是為著除去消極的,而基督的復活,是為了我們的稱義。所以,神聖生命在我們裡面成長的過程,完全是連於稱義的。聖化是在稱義的裡面,變化也是在稱義的裡面。我們能經歷生命的成長,因為我們乃是一班活在神的稱義裡的人。 我們要告訴主「主啊,謝謝你!因為你為我們死,我們所有消極的難處都解決了。也因為你的復活,我們成為一班被稱義的人,在我們裡面滿了生命的運行與運作!」所以,雖然我有許多的失敗、許多的軟弱、許多得罪主、許多的過不去、許多的不長進,但我們仍是新鮮的、活潑的、剛強的、滿了活力的。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復活的主沒有改變!我們也都在復活的裡面。因著主的復活,我們每一個都是得著稱義的人。因著我們都是得稱義的人,所以我們就能不斷的在稱義裡得著健康的成長。 聖化乃是稱義的結果 羅馬書八章三十節說「祂所預定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稱義是直接聯於得榮耀的,而在其中所有的經歷都是過程。為什麼會這樣強調稱義呢?因為你的稱義若不確定,就沒有辦法經歷聖化。一個經歷聖化的人,必須是對自己被稱義、在稱義的地位上有確定,也對稱義的生命有確定,也對稱義生命的運行運作有確定。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確定,你就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得榮耀的人。換句話說,聖化乃是稱義的結果。 在你這一生跟隨主的路中,你會有剛強,你會有更多的失敗;你會有得勝,你會有更多的軟弱。你這個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難處,但是你要誇耀,你不要怕,為什麼?因為主耶穌已經復活了,在祂的復活裡,我們這一班人成為被稱義的人。因著這個稱義,就會帶進我們對聖化的經歷。 我在稱義裡,所以我也在神聖的生命裡;我在神聖的生命裡,我就不斷的得救,我是得救了再得救,得救了再得救,我是不斷地在神聖的生命裡得救。 基本的認識 ── 每一個蒙恩的基督徒在得救(聖化)的過程裡,都會經歷: 基督徒的一生不僅是與神和好的一生,更是在祂的生命裡得救的一生(五10) 我們和神有了生命上的祥和,這個和好不僅是法理的,這個和好更是生機的。這個和好不是握手言歡,這個和好是像夫妻,或父子、母女之間,他們有一種生命上的祥和。真正的和好,就是當我和人在一起的時候,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滿足,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平安,這個祥和就是好。 ‧我們不僅藉著祂的死,得著法理的救贖(五10上) ‧也因著祂的死能得著祂神聖的生命,叫我們與神有生機的聯結(五10 下,11下) ‧這神聖的生命(zoe)是復活的生命(約十一25) 你知不知道,今天在你裡面有什麼?有神,有主,有基督,有聖靈,但是,聯於你經歷最達意的說法,就是在你的裡面有復活。你天天經歷什麼?復活。你天天享受什麼?復活。你在一切過程中得著什麼?復活。如果不是復活,我們不僅老早就死了,而且都臭了。 這就是跟隨主奇妙的地方。每一個得勝者,都是在軟弱裡出來的。沒有一個得勝者會喊說:今天我又帶五個人得救,明天我又讀了五章聖經,後天我又在教會中幫助五個人愛主。凡是這樣的人,都是不明白生命的人。凡是明白生命的人就會說:我可以帶五個人得救,我也可以讀多少聖經,我也可以在聚會中給聖徒有幫助。但是,在我主觀的經歷裡,我一直覺得很希奇,為什麼像我這樣一個人,還能這樣來愛主?還能這樣來跟隨主?還能這樣和主一致?因為我是在復活裡面。人失敗,你不要太悲傷;人得勝,你也不要太喜樂。只有懂得復活生命的人,才知道怎麼應對這一切。一個人懂得復活,明白復活,住在復活的生命裡,失敗或得勝對他都是很小的事,因為他是在復活的裡面。 ‧可以勝過在我們一生生命成長的過程裡,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消極事物 有人說姊妹之家非常好,也有人說姊妹之家不是那麼好。好,我懷疑,因為不合乎復活的原則;不好,我也懷疑,因為也不合乎復活的原則。根本就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在復活的原則裡,學習活在復活裡的問題。你們從外地訪問教會回來,每一個好,也不一定是真的,不好,也不一定是真的,因為我們跟隨主是在復活裡面,我們經歷神聖的生命也是在復活裡面。我不是對任何事有把握,我的把握是基督復活了,為叫我們得稱義。這樣,我們才能有在 zoe 生命裡得救的一生,這超過我們的好,也超過我們的不好。
照我們一般的領會,復活是一切的總結。主耶穌已經復活了,一切都該結束了,所以復活是為我們的稱義,這個稱義的希臘文應該是dikaioma,實際上卻是 dikaiosis,意思就是,這個復活裡的稱義不是我已經稱義了,一切就結束了,不,而是你需要不斷的經歷,經歷再經歷的稱義。 我們的的難處,就是只有 dikaioma,卻不大願意有 dikaiosis。但聖經卻是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了叫我們來經歷稱義的行動。譬如說,你們讀經展示的時候,講得不好需要 dikaiosis,因為沒做好;講得好也需要 dikaiosis,因為你就驕傲了。一個弟兄有突破,是因為主耶穌在復活裡在他身上有運行和運作。這個運行和運作,不斷地把他帶到稱義的裡面,而這個稱義並不是 dikaioma,而是 dikaiosis,使他感覺到他現在是在稱義裡,是主稱他為義的。他不是做成了一件事,他乃是在享受一個奇妙的過程。 復活是為了叫我們經歷稱義的行動 dikaiosis。我跟隨主這麼多年,別的我沒有,得罪神我是專家。我信主快要五十年了,你說,朱弟兄,這五十年你幹什麼?我說,愛主、奉獻給主、為主出代價、把一切給主,但是在這一切的背後,我更要說,感謝主,祂的復活是為了叫我經歷dikaiosis。不僅五十年以前是這樣,今天也還是這樣。我是在祂的復活裡,因為在祂的復活裡,復活的生命就不斷的注入、灌輸、分賜到我裡面,而這個分賜在我身上就不斷的叫我經歷 dikaiosis。所以,羅馬書四章二十五節,或許可以譯作,復活是為著我們稱義的行動,或者我們被稱義的過程。
審判是由於一次過犯而定罪,一拍案,就定了。定罪是一次了結的,但稱義卻是一種神聖工作的結果。運行的恩賜 charisma,經過許多過犯,而產生一個 dikaioma,而不是 dikaiosis。運行的恩賜,是藉著許多的過犯,而有一個稱義的結果,或者說稱義的實際。 復活是叫我們經歷不斷的被稱義。在我們裡面,因著這個不斷的被稱義,就產生生命的成長,長出運行的恩賜。認真的說,運行的恩賜就是神的靈在我們裡面成長,不僅長出生命的度量,也長出生命的運作。而這個運作乃是在稱義的結果、稱義的實際裡面 。一個得救的人是一個得稱義的人,所以我裡面有 dorea,在這個 dorea 成長的過程中,會經過 dorema,一直長到 charisma。它們都是在稱義裡,所以都是 dikaiosis,不斷的會有 dikaiosis,因為我有一個復活的生命在稱我為義。 ‧許多的過犯帶進稱義的實際 一個弟兄愛世界了,但 dorea 卻不會離開他。雖然他失敗軟弱了,至終卻能帶進神的祝福。為什麼?因為他經過一個過程,就是dikaiosis。如果沒有這個 dikaiosis,如果不是在復活裡,不斷經歷叫我們稱義的實際,那我們一有失敗就都不能再愛主了。但人愛世界了,人軟弱了,人往以馬忤斯去了,dikaiosis 卻沒有停止,稱義的行動還在,所以人還可以愛主。回過頭來,神還是說:很好。慢慢經過這些過程,經歷這麼多的 dikaiosis 以後,許多的過犯,不再只帶進 dikaiosis 的經歷,卻產生出來了一個 dikaioma;不再是許多的得勝,而是許多的過犯而帶進稱義的實際。 恩賜(charisma)乃是藉著許多的過犯,而產生稱義的結果,也就是由許多的 dikaiosis 而構成的 dikaioma。主在復活裡,在我們身上滿有 dikaiosis 的運作,一面有 dikaiosis,一面就產生 dikaioma,稱義的實際就出來了。所以,運作的恩賜乃是在稱義裡面,歸於長存稱義的實際(dikaioma)。 運行的恩賜,就是 chrisma,是由許多的過犯而稱義。長存稱義的實際是達祕的一個解釋。在經歷裡,當我得救的時候,我這一生就已經定了,我是在復活裡經歷這個 dikaiosis,但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有東西組成在我身上,所組成的就是 dikaoma,就叫我得著稱義的實際。
十八節裡一次的義行,乃是指主在地上從降生直到釘死、復活,在祂所經過一切的過程中所成就的總和,這總和成為一個長存稱義的實際。我們在經歷中與祂聯合,在我們身上就實化這個 dikaioma,好叫我們有 dikaiosis,生命稱義的經歷。 Dikaioma 與 dikaiosis 交互的經歷 這裡 dikaioma 是在前面,後面才是 dikaiosis。因為這條路沒有改變,這個路叫作稱義的路。我們這一生,都要活在 dikaiosis 的裡面,也要活在 dikaioma 的裡面,這兩個是交互的。當我長出 dikaioma 的時候,我就更被帶到歸於生命的稱義裡去了,那就是 dikaiosis。許多的過犯帶進 dikaioma,這個 dikaioma 會叫你預備好經歷更多生命裡的事,就是 dikaiosis。 你若問我朱弟兄:你信主、愛主,差不多有五十年了。你奉獻給主這麼多年,吃了這麼多的苦,做了這麼多的事,到底你是經歷 dikaioma,還是 dikaiosis?我就會回答,許多的 dikaiosis 把我帶進 dikaioma。我經歷了很多的 dikaioma,叫我更多經歷 dikaiosis。這就是歸於生命的稱義的意思。 感謝主,在我身上,有許多長存稱義的實際,但是在我身上還需要更多經歷這個生命稱義的行動。我沒有辦法離開稱義的行動。並不是有一天我被稱義到一個地步,我就完全得勝,沒有這個事。 亞伯拉罕信神,所以神就稱他為義,這是在創世紀十五章。但從十六章開始,他就不斷地需要經歷 dikaiosis。因為他就憑著自己生以實瑪利,然後又喜笑神的應許,後來再把太太賣掉。那個時候,神要稱他為義是不可能的。如果我是神我早就把他放棄了,但就是這樣,神似乎還在對他還說,你已經有這個 dikaioma了,現在我還要給你更多的 dikaiosis。 在創世紀十五章,神對他應許,他就相信神的話。亞伯拉罕信神,神就算他為義。這個 dikaioma 就帶進很多 dikaiosis 的經歷來,而這些 dikaiosis 會帶進更高的 dikaioma。所以當他把以撒獻上的時候,他就經歷了這位叫死人復活並稱無為有的神。這個時候的 dikaioma,就比原來的那個 dikaioma 更高了。第一個 dikaioma 只是神的,亞伯拉罕自己的經歷很少;第二個 dikaioma,是神和他共有的、高深的經歷。但在過程裡,乃是很多的 dikaiosis。 每次的 dikaiosis,都是為著帶進一個更高的 dikaioma 我們跟隨主就是這樣。我們一跟隨主,就產生了一個 dikaioma。產生了 dikaioma 以後,我們就喜樂了,神就會說,很好,再去經歷 dikaiosis。這些 dikaiosis 又會產生一個 dikaioma。每次的 dikaiosis,都是為著帶進一個更高更實際的 dikaioma。所以才會有十八節的話說「如此說來,藉著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藉著一次的義行,眾人也都被稱義得生命了。」因著主耶穌一次的義行,就是一次的 dikaioma,就帶進了我們的 dikaiosis。在我們的經歷裡,是我們與主聯結,產生這個 dikaioma,好叫我們經歷更多的 dikaiosis。更多的 dikaiosis 就會帶進一個更高的 dikaioma,至終就叫我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稱義就是一個這麼奇妙的生命過程。讀到這裡,我非常敬拜神「主,我敬拜你,像我這麼一個不堪的人,不過是一個在過犯中的人,卻能不斷地經歷 dikaiosis, 好叫我能構成 dikaioma,好叫我經歷更多的 dikaiosis。」這就是我們基督徒的人生,真是羅曼蒂克!我們是在失敗中來經歷什麼叫做得勝,我們是在過犯中經歷什麼叫做稱義。這是稱義的實質,稱義的實際,這是神在我們身上的憐憫。求主祝福我們。(韜) | |||||||||||
(2002/2/19am 多倫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