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書中的生命經歷
第四十三篇 宗教與基督相對(一)
(未經講者校閱,僅供追求用)
讀經:腓立比書三章1至2節
提防犬類──宗教狗
在腓立比書第三章裡,有七個「經歷與基督合併」的歩驟。至終,基督要完全得著你,你也要完全得著基督。這七個步驟好像七座山一樣,你需要一座一座的爬過去。換句話說,你如果想要跟隨主,你就得經過這七座山。每一座都不容易。你不經過第一座,你很難經過第二座。第一座山是什麼?宗教。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第一個遇到的挫折、第一個叫你不能與主一致的、第一個把你從主帶離開的,就是宗教。
保羅在這一章說到追求基督、得著基督、被基督所得著,他首先說到,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喜樂的生活(三1)。當你喜樂的背負基督的見證時,你接著就來到了第一座山──宗教。這座山是很不容易對付的,因為宗教是在你的血輪裡。在你的血輪裡有一個東西叫作宗教。所以保羅勸勉腓立比的聖徒:你們成長得很好,你們對主的見證背負得很好,你們與主的工作配合得很好,然而在你們這樣健康、得勝的情形裡,我要來提醒你們,要提防犬類──宗教狗(2節)。
事實上,宗教狗就是猶太教的人,但是保羅不明說要提防猶太教徒,他說要提防犬類,要提防邪惡的工人,要提防妄自行割的(2節)。犬類,是指人的性情;邪惡的工人,是指運作;妄自行割,是指實行。宗教徒有這三方面:在性情上,他們和屬神的、聖潔的性情無分無關;在運作上,他們把人從單單跟從基督這一條路上帶開;在實行上,他們憑自己的意思作屬靈的事。在性情上,在運作上,在實行上,他們都有難處,他們是一班宗教狗。
什麼是犬類?事實上,每個基督徒都多少有點像「犬類」。為什麼?因為宗教就在我們的血輪裡,宗教和我們這個人非常相近。不要指著別人說,他們是宗教狗;我們要很坦白的承認,我們這個人也是非常的宗教。我們都需要主的憐憫。
宗教與基督相對的十四個點
我想給你十四個點,來說明什麼是宗教。宗教是什麼?第一,有教訓,但缺少啟示的基督;第二,有意識形態,但缺少神的經綸;第三,有屬靈的堅持和執著,但缺少成長和發展;第四,有敬虔的外貌,但缺少敬虔的能力;第五,有追求,但缺少與基督的聯結;第六,有美德,但缺少與基督的調和;第七,有蒙福的歷史,但缺少現今的基督;第八,有殷勤的勞苦,但缺少基督的運作;第九,有屬靈的實行,但缺少活的基督;第十,有屬靈的運作,但缺少基督的帶領;第十一,有屬靈的活動,但缺少基督的分賜;第十二,有屬靈的運動,但缺少基督的工作;第十三,有敬虔的行為,但缺少基督的大能;第十四,有虔誠,但缺少基督的人位。
這十四個點都是先說到一面,再說到另一面。先提到的是教訓,是意識形態,是屬靈的堅持和執著,是敬虔的外貌,是追求,是美德,是蒙福的歷史,是殷勤的勞苦,是屬靈的實行,是屬靈的運作,是屬靈的活動,是屬靈的運動,是敬虔的行為,是虔誠。這些點都不簡單。我們可以用這些來衡量自己。我們有沒有教訓?我們有沒有意識形態──亦即,我們是否為著某一個東西而活?我們是否有屬靈的堅持和執著,並且以此來斷定自己是否忠信?我們有沒有敬虔的外貌?我們有沒有追求?我們有沒有美德?我們有沒有蒙福的歷史?我們有沒有殷勤的勞苦?我們有沒有屬靈的實行?我們有沒有屬靈的運作?我們有沒有屬靈的活動?我們有沒有屬靈的運動?我們有沒有敬虔的行為?我們有沒有虔誠?在這些點裡,除了意識形態以外,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然而,如果只有這些,而缺少了另一面,就變成了宗教。相反的,如果你有另一面,卻沒有頭一面,你就變得很不正常。
比如,如果我有啟示的基督,可是我沒有教訓;或者我有神的經綸,也有成長和發展,卻沒有屬靈的堅持和執著;或者我有敬虔的能力,卻活不出敬虔的生活;或者我有與基督的聯結,卻無心追求;或者我有與基督的調和,卻無人性的美德…這都不正常。除了意識形態以外,這每一點的兩面都是需要的。如果你只有前者,而沒有後者,你就是在宗教裡;如果你只有後者,而沒有前者,你的一切都不過是理論。你是否見過這種基督徒?他們不宗教,可是不正常。他們沒有實行,沒有活出,沒有執著,沒有追求,只是天天享受基督,但事實上,他們比宗教徒還要宗教,因為他們有一種「不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一、「教訓」與「啟示的基督」相對
第一個,教訓和啟示的基督是相對的。基督徒需要教訓,但是光有教訓不行。你所得著的教訓可能非常好,但你可能只是徒有一個教訓,你在這個教訓裡沒有啟示的基督。這時你就知道,你是在宗教裡。
整本聖經都是描述這位基督。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神的工作是終極完成於基督。如果你有一個教訓,這個教訓不應該引導你歸於這一個教訓,也不應該引導你歸於施教者,而是引導你歸於基督。你有教訓,可是你沒有啟示的基督,這就是宗教。
一個教師,如果他的目標是教導,這就是宗教。同樣,如果有一班聽眾,他們的目標是接受教訓,這就是宗教。一個盡話語職事的人,他乃是在他的教訓裡把基督給人,他乃是在他的教導裡把基督的啟示給人。聽的人在接受他的教訓之後,也同時接受了基督的啟示。這一個就不是宗教。如果你聽了一篇信息,每一個點你都非常清楚,可是你聽了之後還是覺得空虛,你就知道,基督並沒有被啟示給你。有時候,有的弟兄向你傳講教訓,在他傳講之後,你裡面摸著一個東西,你看見一個東西,你所摸著、所看見的超過了教訓的本身,你因著這個教訓享受了基督,這就表示你得著了基督的啟示。
在宗教裡和在基督裡有什麼不同?如果一個教訓終結於教訓本身,這是宗教;如果一個教訓把人帶到基督那裡,這就不是宗教。教訓的本身沒有錯,教訓終結於教訓,這就是錯了。教訓能引導你到基督那裡,它的價值就很高。
二、「意識形態」和「神的經綸」相對
第二,意識形態和神的經綸相對。在神所造的宇宙中,它的中心是地球。在這一切之中,它的中心是基督。為什麼要有宇宙?為了地球;為什麼要有地球?為了人;為什麼要有人?為了基督。基督是宇宙的源頭,基督是托住萬有、承受萬有、在萬有中運作的一位。在全宇宙中,萬物的焦點是這位獨一的基督。
不可否認的,我們得救以後,就進到一個屬靈的「宗教領域」裡。有的人得救了,進到浸信會裡;有的人得救了,進到路德會裡。所以,人一旦得救以後,他就開始被塑造成一種模式。浸信會有浸信會的模式,天主教有天主教的模式,這種模式成了會眾的信仰,我們稱之為意識形態。
這就好比美國總統大選,對大多數民主黨的選民而言,誰當選不重要,只要民主黨當選就好;對大多數共和黨的選民而言,誰當選不重要,只要共和黨當選就好。至於候選人的人品如何、背景如何、政見如何,不是他們考慮的,他們只在乎自己的黨。這就是意識形態。弟兄們,基督必須是中心,基督必須在我們裡面成長,基督必須在我們裡面發展,基督必須在我們身上擴展,基督必須在我們裡面達到成熟的情形;然而,我們常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很小的意識形態的範圍裡。
1. 意識形態玷污基督徒的單純
一般人都有意識形態。一個球迷,他因著所愛的球隊輸球而沮喪。基督徒也有意識形態,但我們並不領會意識形態對人的傷害有多大。宇宙的中心是基督,我們不能為著基督之外的任何人而活,我們不能為著基督之外的任何事而活,我們不能為著基督之外的任何組織而活,我們不能為著基督之外的任何教訓而活,我們只能為著基督而活。你信主以後,你不能為著浸信會,你不能為著長老會,你只能為著基督。一不小心,意識形態就變成一個力量,控制你這個人,叫你願意為它出代價,叫你為它辯護,叫你為它宣揚,叫你為它而活,叫你不知不覺以它作為基督的取代,至終使你的基督徒生活受了玷污。
意識形態從哪兒來呢?它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在你學習的過程中、在你事奉的過程中,不斷在你裡面逐漸成形的,成為一個你堅信不移的信念。就好像我對我的女兒說,「妳是中國人,妳要說中文」;她總是回答,「不,我是美國人,我要說英文」。我一言不答,心想,妳不認識美國人,妳說妳是美國人,可是美國人不認為妳是美國人。後來她上了大學,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我:「我要學中文!」我心想,現在妳終於知道妳不是美國人,妳是中國人了!這就好比說,(這只是比方),我的女兒是中國的父母生的,卻生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很多基督徒是從基督所生的,可是卻生在某一個宗派裡,並且對自己的宗派堅信不移。
2. 意識形態的顯出是排他性
弟兄們,什麼是宗教?第一,宗教就是有教訓,而沒有啟示的基督。健康的教訓應該帶進對基督的啟示。如果啟示沒有了,教訓就是虛空的,這就是宗教。第二,宗教就是教訓成了意識形態,叫人離開了基督,離開了神的經綸。神所在意的是基督,神所在意的是祂的經綸,但人所在意的是意識形態。你怎麼知道你在一個意識形態裡?就是你的排他性。意識形態的外在顯出就是排他性。意識形態,就是只有我,沒有你;或者是只有你,沒有我。不是我對,就是你對;不是我錯,就是你錯。在意識形態裡,你不留下任何空間給其他人有存活的餘地。
宗教徒是心胸最狹窄的人。沒有一個活在宗教裡的人,他是不排他的。比如說,你看見一個陌生人,對你來說,他只有兩種可能──得救或不得救。如果他得救了,對你來說,他又有兩種可能──和你同一個宗派,或和你不同一個宗派。如果他和你是同一個宗派,對你來說,他又有兩種可能──和你有同樣的實行,或者和你有不同的實行。你看,一下子產生了好多層次,叫你對他產生排他性。我問你,長老會的聖徒不能愛主嗎?說方言的弟兄不能屬靈嗎?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選擇性非常強。一個在宗教裡的人,在他的意識形態裡,他與聖徒的交通非常有選擇性。弟兄們,你不應該有任何意識形態,你不該因著意識形態而有選擇性、排他性,而失去向著神的經綸的真誠和追求。
當主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祂遇見腓力,就呼召他(約一43)。後來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就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45-46節)這句話: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就是意識形態。請記得,什麼是宗教?第一,就是有教訓,卻沒有啟示的基督;第二,有意識形態,卻沒有神的經綸。
基督徒最難逃離的就是意識形態。如果你不相信,你坐飛機的時候,或是坐巴士的時候,問問坐在你旁邊的人,你就知道。你問他,「你是基督徒嗎?」他若說是,你會有一種感覺;他若說不是,你會有另一種感覺。如果他是浸信會的,你有一種感覺;如果他是靈恩派的,你又有一種感覺。意識形態存在於人的血輪裡。
三、「屬靈的執著」與「成長和發展」相對
第三點,宗教,就是有屬靈的堅持和執著,但缺少成長和發展。要小心,一面,你需要主的祝福;但另一面,每一次主祝福了你,這個祝福的本身,很容易變成你的持守,叫你覺得:「這就是了!我看見了!我經歷到了!我知道了!」這是你落入宗教的原因,因為你失去了對成長和發展的渴慕。
許多年長弟兄今天很受苦,為什麼?因為他們二十年、三十年前嚐過主的祝福。主的祝福並沒有錯,可是他們一直堅持過去的祝福。以往的祝福,今天不會再有,以後可能也不會再有。弟兄們,教會的情形會變,但主從未改變,你為什麼要為此受攪擾?人總喜歡回憶三十年前的某一次聚會、某一場信息、某一次經歷,這些很容易成為你今天所持守的。你會堅持:今天的情形必須像以前那樣才行!然而,年代不同了,聖徒們不同了,主的行動不同了,基督的工作不同了,你如何持守呢?主從未改變,但祂的運作如今是不同的。你不能盼望歷史重演,你只能盼望主繼續往前,主的工作繼續發展。
四、「敬虔和外貌」和「敬虔的能力」相對
第四點,宗教,就是有敬虔的外貌,卻缺少敬虔的能力。敬虔,必須有基督作為實際。也就是說,我過一個敬虔的生活,是因為我有神;我有一個敬虔的外貌,是因為神在我的裡面。為什麼一個人能活出敬虔的生活?因為基督在他裡面是活的。所以,如果只有敬虔的外貌,而缺少敬虔的能力,這就是宗教。
五、「追求」和「與基督的聯結」相對
第五點,就是有追求,卻缺少與基督的聯結。追求是可寶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你需要與主之間有聯結。當你與主聯結的時候,你就是與主成為一靈。你要說,在我的追求中,主是我的扶持,主是我追求的過程,主是我追求的目標。我追求的目的,乃是要得著這一位基督!
六、「美德」和「與基督的調和」相對
第六點,有美德,卻缺少與基督的調和。我有一個兄弟,許多人稱他作聖人。在我的一生中,我沒有見過一個人像他那麼有美德。他總是願意施捨,總是願意顧到別人,總是願意為著別人的益處而付一個代價。但是我問你,那是基督嗎?不是。那是美德。他是一個有美德的人。
你也許會說,「既然這樣,我就作一個沒有美德的人。」沒有美德,必定沒有基督。但即或有美德,也不表示有基督。就拿我的兄弟來說,我不敢說他完全沒有基督,因為他後來也信了主;然而,即或在他沒有信主以前,他的活出就已經非常完美了,他本來就是一個滿有美德的人。有美德,卻沒有與基督的調和,就是宗教。
七、「蒙福的歷史」和「現今的基督」相對
第七點,有蒙福的歷史,卻缺少現今的基督。或許你昨天很得勝,但不論你昨天如何,你要問,「我現在如何?」或許你今天早晨很屬靈,但不論你早晨如何,你要問,「我現在這個時刻如何?」你怎麼知道你不在宗教裡?就是你不住的維持你的新鮮。
有一位年長弟兄說過一句話,「我簡直不敢禱告,我只要禱告五分鐘,我靈裡就要顛狂,我就不知道怎麼約束自己。」我聽了,不相信他所說的,因為我可以禱告一個小時,卻什麼也沒有發生。我就去問另一個弟兄。他回答我說,「你所說的這位弟兄,我很少見他禱告五分鐘,我也很少見他五分鐘不禱告。」換句話說,他時時都在禱告。這是什麼?這就是有現今的基督。亦即,我有一位現今的基督,不論我上一分鐘如何,就在這一個時刻,我有一位活的主。
八、「殷勤的勞苦」和「基督的運作」相對
第八點,有殷勤的勞苦,卻缺少基督的運作。許多時候你會問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傳福音,沒有人得救?為什麼我看望聖徒,沒有果效?為什麼我為主作見證,沒有人回應?我要說,許多時候你盡你所能的勞苦、服事,你卻不知道,除非主在那裡運作,否則你的運作沒有什麼果效。你之所以有運作,是因為基督在那裡運作。你需要在基督的運作裡勞苦。
比如說,你去看望聖徒,我也去看望聖徒。你去看望的時候,你滿了基督的運作伴隨著你;我去看望的時候,我是滿腔熱血的要來幫助人。也許你看望的結果,沒有什麼果效,被你看望的人沒有摸著什麼;我看望的結果,也沒有什麼果效,被我看望的人也沒有摸著什麼。你回到家,我也回到家。就著成效來說,我們二人都失敗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回到家,我很沮喪,感覺又過了一天;你回到家,你很喜樂,因為在你的看望的過程中,主的同在對你非常的真實,你是在主的運作裡來作看望這件事。
論到服事的果子,沒有人知道會如何。我在年幼的時候,全教會操練看望。後來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不聚會,有一天,有一個老弟兄來看我。他看著我,不知道說什麼,只說一句「請你來聚會」,就走了。但是你要知道,我永遠忘不了這件事,我心裡很感動。他是一個軍人,比我大三十歲。為什麼我忘不了?因為在他的看望中有一個運作。今天我們多半不是為了看望而看望,而是為了果效而看望。弟兄們,你去看望,不該是為了得一個果子,而是為了與基督的運作配合。至於結果如何,那不重要;至於果效如何?那不重要。你要照著基督的運作來勞苦。
九、「屬靈的實行」與「活的基督」相對
第九點,有屬靈的實行,卻缺少活的基督。比如,你早起守晨更,我也早起守晨更;你守晨更的時候摸著了主,而我只是作一件守晨更的事,我離主很遙遠。所以,「守晨更」這個實行的本身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在這個實行的過程裡,活的基督是否在其中?屬靈的實行是需要的,但是你要問,有沒有活的基督在這個實行裡?有活的基督,這個實行就是健康的;沒有活的基督,它就變成宗教。宗教,就是在實行上缺少了活的基督。
有人講道,他有活的基督;有人講道,他只有充份的預備。哪一個有價值?有活的基督,就有價值。保羅說,「字句是叫人死,靈是叫人活。」(林後三6,另譯)字句,就是沒有活的基督,也就是宗教。
弟兄們,現在你清楚了,你要有啟示的基督,你要有神經綸中心的基督,你要有基督的成長,你要有基督的能力,你要有與基督的聯結,你要有與基督的調和,你要有現今的基督,你要有運行的基督,你要有活的基督。你不能離開這一位基督。沒有基督,你一切所作的都是宗教。你會說,「既然這樣,我什麼都不作了!」你不作,你或許不在宗教裡,但你也沒有基督,你死了。我們總要學習,在一切健康的實行和操練裡滿有基督。
十、「屬靈的運作」與「基督的帶領」相對
第十點,有屬靈的運作,卻缺少基督的帶領。這不容易。今天青年聖徒最缺少的,就是基督的帶領。很多人是兩極化,若不是完全順服長老,就是發展自己的事工。順服長老也好,發展事工也好,都是一個屬靈的運作。但無論如何,你在這一切事上都要有基督的帶領。
有弟兄問我,為何我不給他明確的指示,告訴他該怎麼作?我要說,我願意給弟兄們留一個空間,讓他們從主得著引導。我不喜歡聽見青年人說,「長老要我們這麼作。」我喜歡聽見他們說,「我們感覺是主要我們這麼作。」沒有這一種引導,你的基督徒生活有問題。
我想問,今天有多少愛主、事奉主、功用顯明的弟兄,在他們的一生中,能在許多事上清楚知道主的帶領?一個弟兄大學畢業了,他給主多少自由來帶領他?不多。他會像其他人一樣,寄出許多求職信,哪一家公司願意雇他,哪一個雇主出的條件最好,他就去那裡。有誰買房子,是照著主的帶領,根據主的心意而行?不多。今天神的兒女有許多屬靈的運作,可是在運作裡缺少主的帶領,這就使得這些運作變成宗教。
十一、「屬靈的活動」與「基督的分賜」相對
第十一點,有屬靈的活動,卻缺少基督的分賜。實行、運作、活動,這三者有什麼不同?實行,是你在每天的生活裡所作的;運作,是指你所作的聯於其他的聖徒;活動,則很像舊約中利未人的事奉。比如,教會需要有人佈置聚會的場地,教會中有許多屬靈的活動需要人去作。但是請記得,如果一個活動最後只結束在活動上,那就是宗教。我把聚會的椅子排好了,這是宗教;我在排椅子的同時,得著了基督的的分賜,這就不是宗教。
在早期的教會生活,我每主日有三場聚會,先是和兒童服事的老師聚會,再來是兒童聚會,再來是擘餅聚會。聚會之前,許多聖徒來作整潔、佈置場地,大家一邊作,一邊讚美主;一邊禱告,一呼求主的名。那時我們還沒有「分賜生命」這個詞,卻是非常享受生命的分賜。等到那一個小時的整潔佈置結束以後,每個人都很喜樂。為什麼?在這個活動中有了基督的分賜。如果一個活動最後只是作完了而已,那就是宗教。如果一個活動作完了,卻滿了基督的分賜,那就有價值了。
弟兄們,你現在能明白,原來我們是那麼容易活在宗教裡,我們在天性裡是非常宗教的。因此,我們需要竭力奮鬥,來得著這一位基督。(韜)
(2003-2004英語十個月追求,Cleveland,O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