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超絕的一生
第三十篇 在使徒的榜樣裡一同跟隨主(二)
(未經講者校閱,僅供追求用)
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
提摩太後書三章1節說,「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這是指著木器和瓦器說的(二20)。在教會生活裡有木器和瓦器,這一種木器、瓦器很容易被吞吃掉(危險的日子,可譯作兇猛的日子)。接著保羅就說到有十七項「危險」的事(三2-5節)。然後就說,在教會生活裡有一班人,他們偷進人家,牢籠無知的婦女(6節)。這個「偷進人家」,原文的翻譯就是爬進人家,但不是真的用爬的進去,而是說他進去的動機不單純,不是為著聖徒的益處,不是為著教會的建造,不是為著神聖的託付。他的動機不單純,所以他進去的時候,就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爬進人家了。在這種情形裡,你的感覺是,主啊,這一切的情形太可怕了!
脫離危險有三個保障
就在這個可怕的情形裡,出來一個「但」──「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忍耐…」(10節)有了這個「但」,保羅就說了三個東西,這三樣就是提摩太的拯救。第一個,你有沒有一位比你年長的同伴,他是陪同你,幫助你,帶著你一同來跟隨這一位主呢(10節,「服從」另譯「跟隨」)?第二個,你在主的話裡是不是滿有得救的智慧呢(15節)?第三個,你有沒有看見我們的主是要來的主,是審判的主,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主(四1)?這三個可是寶貝。第一個是有同伴,第二個是有主的話,第三個是等候主的再來。這三個就成為我們脫離這一切危險最大的保障。
保羅要說,你怎麼能脫離這個危險呢?第一個,你有沒有同伴?同伴,並不是比你年幼的。有人永遠有年幼的同伴,因為他喜歡作頭,那就不是同伴,而是瞎子領瞎子,一同掉在坑裡。你要有同伴,他是比你年長的,是在真道上受了教育的,是在生命上有認識的,是愛你愛到一個地步,把你當作真兒子一樣,願意為你出代價,願意為你擺上,好叫你長得好的。有這樣的弟兄來拉著你的手,和你一同來跟隨主,就成為你第一個保障。這一個能夠叫你躲避末世的危險。
在三章10節裡說到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這些都是聯於跟隨主的。這些可分作三類,第一類是教訓,第二類是品行、志向、信心,第三類是寬容、愛心、忍耐。提摩太是在這些地方與保羅一同跟隨主。
與使徒同行,一同跟隨主
10節的「服從」(parakoloutheo)可譯作「跟隨」,呂振中就把它翻作「追隨」。保羅是說,提摩太啊,你已經在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上,與我一同追隨主了。從這裡你就領會,你不是跟隨一個人,但是你絕對不能離開這個人。
難就難在這裡。我們要不然就說,「我們是跟隨主的!」要不然就說,「我們是跟隨人的!」我告訴你,沒有這件事。我要這樣說,我們要珍惜神在那些有明顯職分的弟兄身上,所給他們的啟示。神在他們身上的工作,我們完全珍惜;但是我們也懂,是他們牽著我們的手一同來走主的路,一同來追隨我們的主的。我們所跟隨的還是主。一面,保羅要提摩太和他一同來跟隨主,在生命的聯接裡,一同走主的道路;另外一面,保羅在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上,把自己作成一個模型,要提摩太在跟隨的路上和他一致。
跟隨主聯於人的靈魂體
這七項,教訓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是聯於人的所是;品行、志向、信心是另外一個單元,是指人的活出,包括靈、魂、體三面,信心是靈的事,志向是魂的事,品行是體的活出;寬容、愛心、忍耐又是另外一個單元,是指你的勞苦,指魂的三個部分,寬容是心思的事,愛心是情感的事,忍耐是意志的事。你的心思要有高度的寬容,你的情感要滿了愛心,你的意志要學會忍耐。這些是分不開的。我還沒有見過一個有愛心的人,他是沒有忍耐的;我也沒有見過一個沒有愛的人,他是可以忍耐的。並且我沒有見過一個不寬廣的人,他是可以愛許多人的。
人很容易愛自己,所以保羅說到人「專顧自己」(2節)。愛,是根據你的寬廣來實現的。寬容,說出你這個人的心思到底有多大。你的心思如果大到一個地步,像主的度量那麼大,那麼你的愛心就可以無限的流露出來。你要學習寬廣起來。
一、教訓
說到教訓,你要注意,當受教的人得著合適的教訓時,他一定有五個東西。他有享受,有供應,有看見,得著啟示,並且得著幫助,或者裡面明亮。這時候在他身上會有一個感覺,我有了光照,我受了責備,我受了鞭策。你有沒有注意,這裡是一歩比一歩深。先是得光照,光照就就成為責備,責備就成為鞭策,鞭策就叫我覺得扎心,我就能起來走主的路了。教訓來的時候,從積極一面來說,它叫你有看見,有啟示,得明亮,得啟示,得幫助;但是在你身上的經歷,你能感覺到這裡有光照、有責備,你受了鞭策,你覺得扎心,你可以起來走該走的道路。並不是世界不可愛,而是主更可愛,是主更好。並不是我們不應該得著世界的東西,而是主自己成為我們完全的滿足,基督成為我們的一切,叫我們能說,主啊,在你的光中,我歡歡喜喜的走該走的道路。
二、品行
接著說到「品行」。品行(agoge)是從ago來的,ago就是帶領。所以你就懂,品行是在帶領之下產生出來的。因為是在帶領之下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它是被培養出來的。它是一種教養,也是一種健康生活的型態。
當提摩太與保羅同行,從保羅學習跟隨主耶穌的時候,就產生了這六種的美德。品行、志向、信心是聯於使徒保羅的生存,寬容、愛心與忍耐是聯於使徒保羅的生活和勞苦。末了的逼迫和苦難(11節),就描述了使徒保羅的經歷。
在我裡面一直覺得納悶,為什麼在教訓之後,第一個說到的是品行?事實上,慢慢的我們年紀大一點,就懂了,所有屬靈的事都容易是假的,但是一個有好品行的人,他的活出是真實的。屬靈不一定都是假的,但可以是假的。譬如說,我學講道,我就會講道了,但它是假的;就算我很能講了,還可能是假的。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弟兄非常愛主,也非常愛教會。他的真理是很清楚的,也知道根據真理應該怎麼行走。結果,人來勸勸他,他就忘記了主的權益,忘記了聖徒的益處,走自己所揀選的道路。我裡面就有一個感覺,這是品行的問題。你以為是屬靈?不是,這是品行。一個好的品行,永遠不犧牲別人,不為著自己任何的好處。一個有好的品行的人,他能說,神的兒女我不犧牲,弟兄姊妹我不犧牲,大家都可以起來作違背良心的事,但是我不犧牲真理!所以你要注意,保羅把品行放在第一。品行從淺的一面來說,它可以是謙讓宜人,可以是很有禮貌、進退得體、作事得體,這是很淺的;再深一點,一個好的品行,它絕不傷害別人,所以聚會不能遲到,因為聚會遲到了,就傷害了主,傷害了教會,傷害了聚會,傷害了那些準時到會的弟兄姊妹。你以為準時到會是一件小事?它是一個品行,說出你個人非常尊重教會的定規,非常尊重弟兄姊妹,非常尊重聖靈的工作和主的見證,你絕不作任何事叫教會受到殘害。再更進一步,就是高尚的、超絕的品行,像主耶穌那樣的品行,祂願意讓自己犧牲,來為著別人的益處。
有一首詩歌說,「讓我愛而不受感戴,讓我事而不受賞賜,讓我盡力而不被人記,讓我受苦而不被人睹。只知傾酒,不知飲酒;只想擘餅,不想留餅。倒出生命來使人得幸福,捨棄安寧來使人得舒服。」我問你,這是屬靈嗎?不,這是品行,這是一個屬靈的品行。然後說,「不受體恤,不受眷顧,不受推崇,不受安撫;寧可淒涼,寧可孤苦,寧可無告,寧可被負。願意以血淚作為冠冕的代價,願意受虧損來度旅客的生涯,因為當你(主)活在這裡時,你也是如此過日子;欣然忍受一切的損失,好使近你的人得安適。」我問你,這是屬靈還是品行?我要說,是品行。這就是為什麼保羅把品行放在前面。我見過太多屬靈的人,並沒有好的品行,但是很屬靈。保羅在這裡說,我先給你看見的是我的品行,我是一個把自己的一切全然傾倒出來的人。跟隨主不只是一件屬靈的事,也是一件品行的事。
剛才這一首詩,你在讀的時候,你並不感覺多屬靈,但是你能感覺到一個崇高的品行。寫詩的人太有美德了!詩中也說,「時常被人辜負,心不生怨,學習知道你是我的安慰,並求別人喜悅以度此歲。」你說這是屬靈嗎?這不是屬靈,這是一個好的品行,這個品行完全是在一個神聖的情操裡,又是藉著人而活出來的。
三、志向
在品行之後就是志向和信心。品行,是聯於你的體的活出,志向是聯於你的魂,信心是聯於你的靈。品行是體,志向是魂,信心是靈,這是聯於使徒保羅的生存。他整個的生存,包括靈、魂、體,都是為著主的,都是為著主的旨意的。接著又說,寬容、愛心、忍耐,這是聯於使徒的生活與勞苦。寬容是說到人的心思,愛心是說到人的情感,忍耐是說到人的意志。所以,你在跟隨主的時候,一面來說,你的靈、魂、體都要在一個健康的情形裡;另外一面,你的心思、意志、情感也都需要在一個健康的情形裡。
說到志向,它是聯於你的魂。志向是什麼呢?它的原文 是prothesis,是指「旨意」或者「定旨」,它不是一章1節「奉神旨意」的旨意,而是與一章9節的「旨意」同字。一章9節著重神的定旨:「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一章9節著重在神的定旨,這裡(三章10節)著重因我們認識神的定旨所產生堅定不移的志向。神有一個定旨,我們有一個志向;我們的志向和神的定旨合拍起來了,我們整個人的存在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屬天,有說不出來的榮耀。為什麼呢?你可以說,我的志向和神的定旨完全是一致的,我是有志向的,我這個志向和神的定旨是一致的。在神的身上,叫作定旨;在我的身上,叫作志向。神的定旨就是我的志向,我的志向就是神的定旨,我與神是完全合拍的。神所要的就是我所要的,我所奉獻的就是神所要得著的,我和神是能夠完全一致的。
弟兄們,再沒有一種人生的存在比這個價值更高。我是一個老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老人看的多,也看得透,我不敢講虛空的虛空、一切都虛空,但是我敢講,神的定旨絕對不空。最高的人生,是你的志向和神的定旨完全合拍的人生。你要說,我所要的就是神所要的,我的活出就是神的見證,神心頭的盼望就是我的執著,神裡面的打算和要求就是我一切的奉獻和擺上,我的志向和神的定旨是聯起來的!神可以指著我們說:「我滿足了,不是因為這些人得勝;我滿足了,不是因為他們屬靈;我滿足了,不是因為他們完美;我滿足了,是因為他們的志向和我的旨意完全聯合起來了,他們的志向就是我的旨意,我的定旨成了他們的志向,所以現在我滿足了!」
弟兄姊妹,我問你,你這一輩子有沒有禱告過一次,「主啊,你好滿足啊!」你最多禱告,「主啊,我好滿足啊!」但是有一天,當你的志向和神的定旨一致的時候,神的確是滿足。
定旨是什麼呢?從神這一面說,是公眾的,是明確的,是有主權的展示的。神的定旨,是公眾的,是明確的,是有主權的展示的,所展示的又是帶著目標的任命。神要找出一班人,他們是和神一致的,是成就神的定旨的。另一面,從使徒這一面來說,他看見了神的定旨,經歷了神在定旨中的工作,得著了強烈的啟發和認定,就願意出一切的代價來與神的定旨合拍。這一個就成了他的志向。
弟兄姊妹,我裡面有說著不出來的喜樂。人可以輕看我們,人可以覺得我們一無所有,人可以覺得我們是一班信耶穌信得過分著迷的人,但我們能夠起來說,主啊,我們一點沒有著迷,我們很清楚你要的是什麼。因為我們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我們也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我裡面看見了神的定旨,我經歷了神在定旨中的工作,我也得著了強烈的啟發和認定,我就樂意出一切的代價,來與神的定旨合拍!真好!我們和這位造天地的主合拍,這個合拍就是宇宙中最大的合拍,全世界再也找不出這種合拍,再也找不出一個更美的、更妙的、更有價值的、更屬天的、更崇高的、更讓神和人滿足的合拍。我和神合拍了,我的志向不僅僅是心中的定意,更是我存在的活出。
志向(prothesis)來自protithemai(to purpose,to set before),這個字是由pro(之前)加上tithemi(安置)。神的定旨是神預先定下的,我們的志向是因著我們看見了神所是的價值、神經綸的可貴、神經營的可寶,而叫我們對自己有合適的安置。這個安置是一生之久的。經綸和經營不同,經綸是規劃的事,經營是實行的事。
我在1954年9月厲害地碰見主,我就告訴主,「主啊,我這一生就這樣了!」我這一生經過很多事,光是考大學就考了五次,有幾個人過這種生活的?考取了,名字又被漏掉,你相不相信?主就是這麼祝福我。然後主帶領我到美國來,帶我過一個非常艱苦的生活,但是我裡面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樂。為什麼呢?我知道我的安置是對的,我所作的這一切都是與主一致的,我的志向是完全討主的喜悅的,我的志向是能夠和主的定旨合拍起來的。這的確是好!這就是我們的志向!我們看見了神的價值──主太好了,主太高了,主太有價值了,沒有一樣可以與主相比的,也看見祂經綸的可貴,以及祂經營的可寶,就對自己有一個合適的安置。
認真說,我一想到美國,特別想到北美大湖區,想到這麼多處的教會,我常常有個感覺,主啊,我不知道怎麼照顧你的眾教會,但是在你的憐憫裡,我把我自己安置得不錯!換句話說,我裡面很清楚,我所要的就是主自己,我所要的就是主的定旨。工作可以成功,工作可以失敗;工作可以非常興旺,工作也可以受打擊,但是我和主的關係不會改變,這是一種很好的安置。這就好比我的妻子嫁給我,我也娶了她,我們有了一個家,有個家以後,就產生安置,我覺得很舒暢,她也覺得很舒暢。安置,不是說我多得勝,我得著多少,而是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安詳,我對神心頭的願望有一種說不出的關切,神對我往前的成長也有著說不出的關切。神是這樣的為著我,我也是這樣的為著神。
這個合適的安置是一生之久的。所以,志向不是情緒裡的,是在認定和構成裡的。我裡面看見一個東西,我所看見的東西成為我的志向,這就不是情緒的事,而是在我身上的認定和構成。就好像我娶了我的妻子,這就是一個認定;結婚久了,它就是一個構成。你在主面前有了合適的安置,你就能說,「主啊,我是這樣來叫你滿足的。」主也會回答,「孩子啊,我也是這樣來滿足你的。」我告訴你,這是宇宙中最甜美的安置,這個安置要成為我們的志向。這也是保羅的話,「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林後五9)我們只有一個志向:主啊,你要因著我得滿足!
四、信心
接下來是信心,這是靈的事。就著我們的活出來說,是品行;就著我們的魂來說,是志向;就著靈來說,是信心。信心是聯於志向,也是聯於品行。品行和志向需要在信心裡來支取。
「信心」(pistis)引申含有「束縛」的意思,這是藉著話語而產生的。換句話說,信心是一種束縛。一個在信裡的人,是一個被捆綁的人,他不是自由的。信心是藉著話語而產生的。神的話藉著靈的啟發和感動,叫我們得著靈感,這個靈感帶進了行動,這個行動就叫作信。當你這樣來行動的時候,你裡面會非常的平安。這樣,信在我們身上就成為束縛了,你就不再是那麼自由,你不能自由的照著天然的喜好去行,而是不斷的住在神聖的供備和啟發裡,住在主的裡面。所以,信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支取的過程。信心在我們身上的實化,是一個住在基督裡的實化,信心的取用則是一個行動。
弟兄姊妹,我們要在主的憐憫裡告訴主,主啊,求你恩待我們,叫我們在品行上是合宜的,是非常得體的,是不傷害別人的,是樂意為著別人的好處把一切擺出來的。同時,我們盼望我們的志向和神的定意完全一致,並且我們在信裡是有行動的,我們願意這樣來跟隨我們的主。
五、寬容
然後,在我們跟隨主的過程裡,我們的心思要寬容。寬容可以說成寬廣。我們心思要寬廣,我們的情感要滿有愛心,我們的意志要有忍耐。
首先來看寬容,就是寬廣。「寬容」(makrothumia)是makro(長久的、廣大的)和thumos(敏銳的、滿有生命力的思量和同情),再加上–ia字尾。換句話說,寬容是帶著生命力的,是長久的,是滿帶著在生命裡的思量和同情的。所以寬容不是說「我赦免你」,那個不是寬容。真正的寬容,不光是「寬」,還有一個「容」。就是說,我願意為著你的好處來著想,我的裡面滿了敏銳的思量,也滿了豐富的同情。我有敏銳的思量,我考慮怎樣對你最好;我也有同情,懂得怎樣和你站在一起。我願意離開我的地位,來到你的地位上來,這叫同情。這個思量和同情又是在生命力的裡面。換句話說,它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實際的,滿有生命力的,是在生命裡滿有敏銳的思量和同情。並且,通常希臘字如果以–ia作字尾,多半表示它的性質。所以整個寬容的過程是在生命的性質裡面的。
有時候我們安慰人,「弟兄,你不要掛心,總會過去的。」這句話多半一點價值都沒有用。當然,講總比不講好,但是這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你的人不在裡面,你的心不在裡面,你對他的觀察不在裡面,你的同情心也沒有在裡面,在整個過程中你和他沒有生命的交流,這個安慰在性質上出了問題。你想想看,你得過多少的同情,你給過人多少的同情,不都是在性質上出了問題嗎?真實的同情,它是聯於性質的,這個性質是生命的性質,這個生命的性質是滿有敏銳的思量和同情。
寬容,不是宗教的美德,而是神聖屬性的活出。換句話說,神的寬廣要成為我們的寬廣,神的寬廣要作為我們寬容的根據。神多寬廣,我們也多寬廣;神多寬廣,我們就多寬容。神的寬廣是在神聖的生命裡,在敏銳的思量和同情裡,成為我們寬容的活出。就好像你服事一個弟兄,他有沒有難處?有!他有沒有缺點?有!他有沒有限制?有!他是不是常叫人為難?是!你是不是常覺得拿他沒辦法?是!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你還能愛他,好像你總能看見他另外的一面。
人是狹窄的,特別在宗教裡的人尤其狹窄。原則上,人一進到宗教裡以後,他都會有某一種的狹窄。你要知道,宗教徒遠比外邦人狹窄。基督也是這樣,因為你信主,你是這樣的愛主,你就會以為跟隨主就是這樣,走主的道路就該這樣。因為有這樣的心情,所以信主的人、愛主的人、跟隨主的人,而且越是絕對跟隨主的人,他的排他性就越強。慢慢我們就懂了,神最不喜歡的就是我們的狹窄。你有沒有注意,我們基督徒最大的難處,就是以為自己「看見」了,自己「得著」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變得很狹窄,但神要我們寬廣起來,有寬容的心。我們的心要大到像神的度量那麼大。神的寬容有多少,寬廣有多少,我們的寬容就有多少。
所以,若是有人對你說,「我是浸信會的」,你就要說,「我們沒有浸信會,我們只有弟兄姊妹。」人對你說,「我是美國人」,你就要說,在我們中間沒有美國人,沒有中國人,沒有黑人、白人、黃人,只有弟兄姊妹。」人對你說,「我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你也要說,「在我們中間沒有受教育,也沒有不受教育,沒有這些東西。」人對你說,「我是有高品味的。」你也要說,「在我們中間沒有高品味,也沒有低品味,每一個人都需要耶穌,每一個人都可以愛主,每一個人都應該過教會生活,每一個人都應該跟隨主、走主的路。」這一種的寬廣應該在我們中間活出來。主如何的寬廣,我們也要如何的寬廣。神所接納的,我們就接納;神所赦免的,我們就該赦免。
寬容,是一作生命的事,是一種敏銳的思量和同情。你面對一件事,要有敏銳的思量:這件事到底應該怎麼作?你面對聖徒的難處,要禱告,「主啊,求你給我恩典,我不是一個好人,光是赦免人就可以了;我也不是一個惡人,一定要定罪人才行。主啊,怎麼樣對教會最好,怎麼樣對弟兄姊妹最好?」我們所關心的不是對錯,我們所關心的是眾人得著益處,能夠成長,能夠愛主,能夠跟隨主。為此,你裡面要滿了同情。沒有人是樂意去犯罪的,沒有人是樂意跌倒的,人都會經過各樣的試探;連我們自己都要告訴主,「主啊,我何等需要活在你的憐憫裡!」我們也要告訴弟兄姊妹,「我何等需要活在你們的寬容裡!」
我這麼多年服事主,跟隨主,服事聖徒,我慢慢就懂,在你的勞苦中,第一個你要學的就是寬容。你永遠不可以把一個水準放在一個弟兄身上,卻沒有在恩典的供備裡服事他。你只要求他,這就是叫他「死」。你要認識,嬰兒就是嬰兒,吃奶的就是吃奶的,需要抱的就是需要抱的,需要攙著走的就是需要攙著走的。所以你要有一種敏銳的觀察。你的觀察不敏銳,你一主觀,同情就出不來了。有了觀察以後,你要在這個敏銳的觀察和思量裡,把同情分賜出去。你要說,弟兄,我是愛你的,我是願意陪同你的,我是願意和你一同走路的,我是願意幫助你在屬靈上成長的,我是願意和你一致的…弟兄們,若是我們能夠這樣,教會生活就要變得何等的甜美!
保羅對眾教會滿了寬容
保羅要說,我願意告訴你,我這一生操練寬容、寬廣。保羅從安提阿出來傳福音,經過塞浦路斯,然後就到加拉太的路司得、以哥念,這就是他第一次的行程。第二次的行程,他本來想往庇推尼去,主卻叫他去馬其頓(徒十六7-10),他就到了腓立比,又到了哥林多,也到了以弗所。在第二次行程的末了,他到耶路撒冷去,耶路撒冷不理他,他就回安提阿了(十八22)。回安提阿以後,他又開始第三次的行程,來到了以弗所。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行程可說是一個行程,不是兩個行程。
保羅在他的行程中興起了許多教會,但他在加拉太書說,「如今我將真理告訴你們,就成了你們的仇敵嗎?」(四16)你相不相,保羅變成他們的仇人了?他說,「你們當日所誇的福氣在哪裡呢?那時你們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我,也都情願。這是我可以給你們作見證的。」(15節)他在哥林多後書也說,「罷了,我自己並沒有累著你們,你們卻有人說,我是詭詐,用心計牢籠你們。」(十二16)哥林多是個商業城,教會中有人說,保羅用心計牢籠他們,這就逼著保羅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14節)以弗所應該是最好的教會了,結果卻似乎同著眾教會一同離棄保羅。「凡在亞細亞的人都離棄我。」(提後一15)我現在問你,一個人服事主的人服事到這個地步,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不只這樣,我相信連安提阿教會後來也不要他。為什麼呢?我問你,使徒行傳有沒有記載一次安提阿關心保羅?沒有。反而加拉太書記載得很清楚,雅各家的人到安提阿去摧殘那個教會(二12)。你想,保羅寫以弗所書的時候,難道不知道以弗所的情形嗎?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時候,難道不知道哥林多的情形嗎?你看他寫給加拉太眾教會的信,寫得那麼沉重,「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二20)可是又這麼坦誠,「你們謹守日子、月份、節期、年份,我為你們害怕,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四10-11)他責備他們到一個地步,「如今我將真理告訴你們,就成了你們的仇敵嗎?」(四16)
你有沒有注意,這裡有一個人,他寬廣到一個地步,無論教會怎樣──教會要我,教會不要我;教會愛我,教會不愛我;教會把我當使徒,教會把我當仇敵──都沒有什麼不同,我照樣愛這些聖徒們,我照樣愛這些地方教會。如果神接納他們,我就接納他們;如果神與他們同在,我就願意把我自己傾倒在他們身上。我是一個願意把自己擺在他們中間的人。這叫什麼?這叫作寬容。
主的僕人們是寬廣的
你看,保羅從安提阿開始,往外邦人中間傳福音,一路都是挨打。他在哥林多後書說到,「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十一23-25)他被打,我相信大多是在加拉太那一帶,那幾乎是一個野蠻的地方。結果把誰打怕了?很有可能把馬可打怕了。聖經記載,他在第一次行程中離開了保羅(徒十五38)。所以到了第二次的行程,巴拿巴有意再帶馬可同去,保羅就說,馬可我不要(38節)!我問你,保羅不是滿有寬容嗎?既然滿有寬容,為什麼不要馬可?他就會回答你,我不是不要馬可,而是當我出去傳福音的時候,他如果成為一個拖累,會打岔我的負擔。
可是很希奇,馬可後來變成非常「吃香」。彼得就說了,馬可是我的兒子(彼前五13)。保羅就說了,馬可在傳道的事上與我有益處(提後四11);又對歌羅西的教會說,巴拿巴的表弟馬可問你們安(西四10)。你可以想像馬可後來有多紅!可是,保羅一點沒有感覺:這個人以前是我趕走過的,我現在怎麼敢講,他在傳道的事上與我有益處?這不是很丟臉嗎?保羅好像從這一切裡出來了。他寬廣到一個地步,神所要的,我都能要;神所祝福的,我都接納;神如何與這人同在,我就願意把自己傾倒在他的身上。
有人很厲害的說,巴拿巴因為和保羅起了爭執,彼此分開(徒十五39),神就不再使用巴拿巴了。沒有這回事!到後來巴拿巴和保羅是很親密的,甚至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這樣的話,「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柄不做工嗎?」(林前九6)到後來,保羅所有的工作,巴拿巴幾乎都可以去盡職。保羅絕對不會說,「巴拿巴,你不是想跟我分開嗎?你不是要帶著馬可出去作一番嗎?你什麼也沒有作出來,現在你要投靠我,我不要!」沒有。認真說,巴拿巴真是有點「投靠」保羅的味道,保羅卻說,「歡迎!」不僅哥林多的教會巴拿巴可以去,所有保羅的工作巴拿巴都可以去,所以保羅才會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信上說到「巴拿巴的表弟馬可」。那不就表示巴拿巴很出名嗎?如果不出名,何必提他的名字呢?保羅到後來沒有說,「巴拿巴,我興起這麼多的教會,你不可以碰!」巴拿巴到處盡職,到後來大家都知道巴拿巴,以至於保羅能說「巴拿巴的表弟馬可」。馬可還沒有那麼出名,巴拿巴出名。
我願意告訴弟兄姊妹,你要注意,保羅對巴拿巴的那種寬廣,保羅對馬可的那種寬廣,巴拿巴對保羅的那種寬廣,都不簡單!巴拿巴怎麼會好意思對保羅說,「保羅啊,我對哥林多教會很有負擔,你興起的教會,我都有負擔!」但很奇妙,巴拿巴好像很寬廣。好像那時候主的僕人都很寬廣。彼得說,馬可是我的兒子,保羅也沒有生氣,更沒有把馬可找來質問,「馬可,你是屬於哪一個工作的?你是屬我的,還是屬彼得的?你哪裡能又是彼得的兒子,又是我的同工?」你要注意,這裡有一批屬靈的人,他們在服事主的時候有一種說不出的寬廣。他們的異象是相同的,他們的託付是相同的,他們的負擔是相同的,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勞苦,但神在他們身上的帶領和工作是相同的。這一個只有在寬廣的人身上才能實化出來。
弟兄姊妹,我們要禱告:主啊,求你叫我們學習像使徒們那樣的寬廣,求你把這些話實化在我們的身上。(韜)
(2009年6月華語兩週成全訓練,Ashland Wood,Ohio,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