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報-2007卷六-2007第四期- 基督是他們的-主在烏干達做了什麼?/主正在烏干達做什麼?

基督是他們的

主在烏干達做了什麼?

開展照片

緣 起

  回溯90年代初期,很喜樂我能認識一位名叫 Henry 的弟兄。當時我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家大醫院的心臟照護中心作護士。Henry 是該中心的新住院醫生,剛從烏干達的坎培拉到美國,正在掙扎著適應新文化與新生活。我和他成了朋友,並且在屬靈上餵養他。我教他開車。值夜班當天,我就跟他共享我的午餐。幾個月後,他的妻子來到美國。再過不了多久,這一對夫婦與他們的烏干達朋友就參加了辛辛那提教會的聚會。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內人 Tina 和我一直與他們有很密切的關係。有兩位從烏干達來的姊妹甚至還住在我們家裡。我們力邀一位叫 Sarah 的姊妹跟我們住,因為當時她在辛辛那提大學讀研究所,正面臨一些經濟上的為難。藉著我們的照顧,Sarah 接觸到教會生活並且愛上了教會。當這些聖徒們陸陸續續回烏干達後,我們之間的關係卻仍然繼續著。

  2001年我們覺得主有引導,要去烏干達看看 Sarah 夫婦,也看看當初那些聖徒們的家人。當時我們的目的只是去探訪結識多年的人,也順便看看那個國家。但在訪問期間,我們卻深深被烏干達人屬靈的飢渴和敞開所抓住。回到北美後,我們就與大湖區一些帶頭弟兄們和幾個中西部的教會有交通。

勞 苦

  2003年3月,我們在與朱韜樞弟兄交通之後再度訪問烏干達。此次同我們前去的還有兩位全時間服事的弟兄。這一次的旅程帶有探索性,我們嘗試接觸那裡的聖徒、認識更多的人、也跟我原先認識的人發展更深的關係。在坎培拉時,我們接觸到一些在五旬節會「細胞小組」聚會的弟兄姊妹。其中不少聖徒很快地就另外開始聚會,作坎培拉教會的見證。我們回北美後,對於如何往前有許多交通與禱告。我與中西部弟兄們之間有一種甜美的交通與配搭,於是烏干達不再只是我個人的負擔,而是眾教會與工作共同勞苦的對象了。

  從非洲返美的途中,我們明瞭在烏干達的工作若要有果效,就必須有聖徒去住在那裡勞苦。朱弟兄和其他曾去過烏干達的弟兄們也有同感。然而我們的裡面有一種敬畏,深恐有什麼基督之外的東西加諸於這一塊處女地上。我們的看見必須是高的。朱弟兄建議我們應該傳福音,儘量多接觸基督徒,建立一個真正的地方教會,不要把我們西方文化和實行的色彩帶進去,要對聖經所啟示的教會有一個新鮮的看見。這樣的交通在我裡面激盪起完全的「阿們!」(西三23~24)我們真是渴望看到主在非洲興起嶄新的教會,不受任何連美國的地方教會都深受其苦的負面影響。大湖區的領頭弟兄們及全時間服事者就來在一起禱告、考慮如何面對烏干達的需要。幾經禱告與考慮,鑑於當時我的一些家庭情況,大家都覺得我先暫時留在辛辛那提是合宜的。

學 習

  有兩對夫婦於2003年8月搬到烏干達以後,就在聖徒們中間勞苦,不久有一些弟兄姊妹開始參加坎培拉教會的聚會了。有一位叫 George Kiiza 的宗派牧師帶著他的會眾也到坎培拉教會聚會,他來自 Naguru-Go-Down 社區,該區十分貧窮。雖然 George 本人非常清楚地看見了教會的異象,但這些人中留在坎培拉教會的比例並不高。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呢?後來我們歸納出幾個原因:第一、敬拜的方式跟他們的習慣大相逕庭。第二、我們只唱我們詩歌本裡的詩歌,這些詩歌都是傳統的西方風味,沒有一首是用他們的語言或音樂寫的。第三、他們很多人習慣用烏干達語,英語能力有限。第四、他們有一種印象,認為我們的聚會是專給「上層社會」的,不是為他們的。我現在提起這些,是因為大多數北美的弟兄們出外作工,都會給另一個文化裡的人這樣的印象。在「道成肉身」傳福音的原則上,我們實在還有許多要學的。

  而在這同時,除了顧到在烏干達全時間同工們生活的需要外,大湖區眾教會還有一筆費用專專顧到聚會場地的支出。中西部眾教會都喜樂地一同背負烏干達財物的需要。

  2005年1月,我和內人搬到烏干達,和弟兄們一同勞苦。該年秋天,我們在交通裡發現為什麼不能達到起頭目標的原因:一、我們的教會生活主要是以會所為中心。二、目前的教會生活未能觸及大體的烏干達人(這一點可從我們的聚會人數見一般。)三、教會生活的風格和實行太「西式」,使有心的尋求者望之怯步。於是我們做出幾項決定,其中包括:不續租大會場,為 Naguru-Go-Down 社區蓋一個臨時的聚會場地,好顧到該貧民社區居民的感覺,讓他們在自己的社區裡聚會。另外在合宜的前提下,我們也儘量使用烏干達的語言、音樂和詩歌。

  我們的態度正如同朱弟兄在寫給坎培拉聖徒們的信上所說(01/18/2006):「親愛的聖徒們,回顧過去這幾年主在烏干達所做的事,很明顯是主自己帶領我們去到烏干達。我們知道烏干達是主恢復的「處女地」。多年來在北美、歐洲、以及亞洲的地方教會已經發展出一些複雜的事物,我們不希望這些複雜的情形被帶到烏干達去。」

  Tina 和我繼續留在坎培拉勞苦。2005年8月,我們在 Makerere 社區開始有十個月的追求,有二十位參加,其中十六位是全程參與的。訓練內容包括七項課程、持續傳福音、與遠地傳福音。受訓學員必須在一定的計畫表之內把聖經讀完、參加每週的個人與小組查經、教會的聚會、並一同盡職。我們希望能藉著此類性質的訓練產生柱子,背負主在坎培拉的見證,並廣傳福音到烏干達各角落,甚至遍及東非。願主使我們繼續往前。

佳句摘錄

  我們從觀察所學的,比從聆聽所學的是更快更多。並且經由前者所產生的印象,在我們裡面也顯得更為深刻。因為訓律無疑是抽象的,而榜樣卻將真理的運行方法,很具體地表達出來。

── 倪柝聲


主正在烏干達做什麼?

教 會

  2007年3月,將近四百位聖徒聚在一起享受並有分於主的餅杯。他們來自坎培拉市內十一個不同的社群。除了信息的釋放外,會中滿了詩歌、讚美與對主的敬拜。Nigel Tomes 弟兄從加拿大多倫多來,他的信息說到主在十架上所成就的遠超過個人的救贖 ── 主還產生了教會!這一次的聚集甜美地見證了基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一」,也印證了新約的教會在今世就是一個可行的實際。

運 作

  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那裡,主曾囑咐門徒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些話直至今日我們仍在應用當中。一些十個月追求的受訓者與來自 Naguru-Go-Down 區的聖徒們共同配搭,傳好信息給那個貧窮的地區,讓他們知道耶穌基督的救恩。有一些人因此得救了,並且也活在教會生活裡。另有兩位
受訓的弟兄接受負擔到坎培拉國際大學開拓福音,該大學位於坎培拉市的另一端。他們現在每週有校園查經聚會,大約照顧十五位學生。還有,舊坎培拉高中的一些學生現在規律地來參加教會的聚集了。目前有兩位十個月訓練的弟兄在照顧餵養這些學生,學生們把他們視為「大哥哥」。我們到這個高中傳福音,帶大家唱好些烏干達當代的基督徒詩歌,並配上弟兄們個人的見證。

訓 練

  每週二,我們為不少有心的牧師和來自不同團體的領頭者辦一個訓練,他們都分散在坎培拉市的各個地區。許多人把他們在這個訓練裡所學到、所看見的帶回他們的會眾中間去實行,也漸漸地領會:他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這個身體乃是藉著在這城市裡的教會實際地彰顯出來。這一點從他們持續參加訓練並帶會眾來參加教會的各種聚集可以看得出來。

盼 望

  我們知道若沒有教會和工作的禱告與扶持,主很難在烏干達做什麼。謝謝所有曾經來此共同勞苦的同工們,我們也感激聖徒們和眾教會所擺上的禱告、扶持、與財物的供應。烏干達有二千七百萬人口,他們迫切地需要基督與教會。我們相信這也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希望。雖然主在烏干達人身上作了這麼多,但你們的來信,對我們在此的勞苦而言,確實是一大鼓勵與供應。謝謝你們的禱告、你們的愛與扶持。
(我們的電郵:ugandakeith@yahoo.com

── 譯自 Cleveland 教會英語網站與 Fellowship Journal 英語版,2007年5月號,作者為 Keith and Tina Miller 夫婦

枉 費

  什麼叫做「枉費」?枉費的意思頗多,基要的一點乃是額外多給。例如,一塊錢便可以了,你卻付十塊,這是枉費。又例如,給五十克就夠了,你卻給一千克;或者說三天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延至五日或七日,這都是枉費。枉費的意思就是:你為很小的事物,付上很大的代價。如果有人接受了超過被認為該得的,那是枉費。對於馬利亞用香膏澆主這件事,十二個門徒都認為是做得過度了;那個從不稱呼耶穌為「主」的猶大,當然更有感覺。因為以他來說,任何東西傾倒在主身上,都是枉費。這正如今日世界對我們的估計,以為我們獻身事奉神,是全然枉費的。但當我們的眼睛一被開啟,看見我們主耶穌的真正價值時,那就沒有一件事是配得上祂的。

◎ 摘錄自《曠野的筵席》,倪柝聲,基督徒出版社